果不其然。 日本天皇裕仁突然宣布了《终战诏书》。 从那段录音说起,1945年8月,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随后苏军进入东北战场,关东军防线崩溃,日本选择停战。历史把话说明白了,真能让日本停手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 顺着这条线看回更早,甲午前后我们反复谈判,换来的却是《马关条约》的沉重代价;可到二战末,炸弹和东线压力一到,态度立刻变了。教训就在眼前:讲理要有底气,底气来自硬件。 细节摆清楚,苏军出兵后,关东军指挥链瘫痪,约60万人被俘并被押往西伯利亚劳役。反观此前日本在亚洲连年扩张,口气很硬。两相对照,它对谁心里打鼓,不言自明。 把时间往后推,我们用了十四年把侵略者赶出去。有研究统计,伤亡超过三千五十万。可战后,日本一些教材处理历史的方式屡屡引发争议,社会上的相关动向也被媒体反复提及。这种态度并没有让周边更放心。 镜头拉回当下,日本近年公开军费连年上调,有媒体称目标占比可能接近2%。出云级开始适配F-35B,已进行起降验证,12式延程型推进,长航时无人机项目也在走。这些信号叠在一起,说明它在加快手里那点家底。 对照之下,我们的家底更扎实。福建舰已经海试,电磁弹射公开亮相;山东舰、辽宁舰远海训练常态化;多艘055组成成体系编队;东风-26、东风-17形成远中近层层覆盖;J-20批量列装并伴随联合作训。硬件是真实存在的约束力。 细看日本的短板,主战飞机F-35A/B数量有限,关键技术依赖外购,高端发动机、预警体系的自主比例不高,弹道导弹门类缺位。它的海上力量不弱,但高度互联的大体系运用还需要时间。对比下来,谁更有持续作战能力,判断并不难。 把场景换到海上,公开报道里,我们的编队在西太连续远海训练,反潜、补给、联合作战科目一步步做扎实。日本这边演训频次上来了,联合演练动作变多。彼此都看得见对方的节奏,心里都有杆秤。 再看压舱石层面,日本没有核武器,主要依赖外部安全承诺;我们具备可靠的核反击能力和完整的投送手段。这一层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它在撞线时会掂量成本。 说到底,对日本该说的话要说清,但更要把代价摆在台面上。我们不主动挑事,也不会后退一步。边界清清楚楚,触线就会被拦下。 历史已经证明多次,只有实力能让对方收手。现在的硬件、训练、体系,都在把这句话落到实处。把分寸拿稳,把准备做足,该有的安静就会回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