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输给陈芋汐后,全红婵又退赛了!
2025全国跳水冠军赛,人刚到武汉,队里就宣布她因伤不比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伤”字背后,恐怕不只是老伤复发那么简单,而且,全红婵如今的遭遇,高敏3年前就早已预见……
对于跳水这个恨不得运动员永远停在十二三岁的项目来说,18岁的全红婵,正撞上那堵几乎所有前辈都头疼过的墙——发育关。
主教练陈若琳,自己就是从这道坎上硬生生跨过来的奥运五金王。
她说得实在,全红婵这两年多,个子蹿了7公分,体重也实打实长了十几斤。
听着不多?可对在毫厘间追求完美的跳水运动员来说,这身体每一寸的变化,都可能让千锤百炼的技术动作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种熟悉又陌生的身体感觉,那种力量控制的失调,简直像在跟一个全新的自己较劲。
陈若琳叹气,说自己当年也为这“发育痛”掉过不少眼泪。
身体在变,技术要调,这都需要超乎常人的自律。
偏偏全红婵自己也承认,现阶段最大的敌人,就是管不住嘴。
陈若琳教练更是直言不讳,零食,就是这姑娘的大敌。
网上甚至有好事者翻出旧闻,说她这“易胖体质”八成是家族遗传。
听着有点玄乎,但看看成绩单,似乎又有点道理。
跳水世界杯的单人项目,她已经连续三次输给只大她一岁的搭档陈芋汐,而且分数差距一次比一次明显。
有些动作,比如那个让她头疼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练的时候心里都发怵,比赛时如水角度也并没有之前那么完美。
反观陈芋汐,早就平稳度过了发育期,靠着一股狠劲儿控制体重。
据说外出比赛都带着电子秤,一天称上好几次。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全红婵还在学。
赛场上水花四溅,赛场下口水也够淹人的。
最近,全红婵老家广东湛江迈合村,一栋正在盖的三层半小楼,就莫名其妙成了网红打卡点。
据说这地基是她拿了奥运冠军后村里奖励的,家里人就张罗着盖了起来。
结果呢?“奥运冠军太有钱”、“奢华豪宅”的帽子就这么扣上来了。
施工队的人都快被逼疯了,说天天十几架无人机在工地顶上盘旋,跟拍大片似的。
全红婵的哥哥只好一次次在直播里解释,这真不是什么豪宅,就是农村常见的自建房。
因为设计新一点,材料用得好一些,加上宅基地本身不小,跟周围几十年的老房子一比,自然显得扎眼。
盖房子的钱,一部分还是他自己直播带货挣的。
至于“家人吸血”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全红婵爹妈早就说过,姑娘的奖金她自己管,孝顺孩子偶尔给家里点钱改善生活,天经地义。
一家人的日子,跟她出名前没啥两样,朴素得很。
这种被围观的日子,全红婵家早就习惯了。
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老家差点被各路人马踏破门槛,连窗户纸都被捅烂过。
那时候的喧嚣,如今换了种方式,变成了无孔不入的“审视”。
休赛期稍微胖点,就有人跳出来说她放纵。
出席个商业活动,又被解读成“钻钱眼儿里去了”。
更离谱的是,前阵子网上突然冒出个消息,说全红婵给母校湛江体校捐了400万,还附上了“捐款截图”。
一时间,“饮水思源”、“格局大了”的赞美铺天盖地。
结果呢?体校赶紧出来辟谣,说压根没这事儿,全红婵本人也一脸懵。
闹了半天,又是些自媒体为了流量编出来的瞎话。你说,这到底是关心,还是“消费”?
一个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从比赛成绩到身体发育,从家庭琐事到子虚乌有的“善举”,都得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被翻来覆去地“审判”,这边界感,是不是早就模糊了?
面对这些纷纷扰扰,全红婵和她的团队,多数时候都选择了沉默。
这让人想起当年的跳水女皇郭晶晶,任凭外界风雨,只一句“做好自己,问心无愧”。
可郭晶晶的时代,网络还没这么发达,恶意也没这么廉价。
对一个才18岁的姑娘来说,这种沉默,究竟是内心的强大,还是说不出的无奈?
高敏,另一位跳水传奇,早就预言过年轻运动员可能遇到的成长烦恼。
也希望大家冷静一点,不要把小姑娘给吓到!
现在看,这些烦恼不仅来自泳池,更来自泳池外那个复杂又喧嚣的世界。
伤病总会好,发育期总会过,技术也能慢慢磨合。
但公众那份沉甸甸的期待,那些吹毛求疵的审视,还有由此而生的各种流言蜚语,对一个年轻人心智的考验,恐怕比任何一个高难度动作都要严峻。
这次退赛,说白了就是为了养好身体,调整状态。这不是什么“跌落神坛”,而是一个运动员再正常不过的休整。
谁的职业生涯不是起起伏伏呢?
人们总盼着她再创辉煌,这没错,但或许也该多给些理解和空间,让她能在安静的环境里,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毕竟,太多的鲜花掌声容易变成无形的枷锁,而太多的口诛笔伐,则可能磨掉拼搏的初心。
全红婵的路还长,如何在漫天喧嚣中稳住心神,只专注于跳台上的那一跃,这门功课,她还得慢慢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