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毕业生所谓的“扎根”“奔赴”,往往是把自己正常的择业区域选择,冠以颇为“高尚”的词汇。图/新华社

| 公羽

毕业季渐近尾声,一大批青年学子也将迈入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事业注入新生力量。不过,近日一些网络文章标题里类似“扎根西部”、“奔赴中部”的字眼颇为吸引眼球,而其扎根、奔赴的地方往往还是西安、长沙这样的大城市。这类表态,本质上是脱离了现实语境的滥用,引发部分网民的不适也在情理之中。

我国在2000年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目的是要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由此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就业,并给予大量配套的政策支持。

2000年8月,河北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带着户口到且末扎根任教,立时缓解了当地中学教师短缺的局面。二十多年来,无数高校毕业生,如河北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一般,选择了基层,选择了中西部。他们是真正的“扎根西部”、“奔赴中部”的青年,理应受到尊重和礼遇。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中西部地区“穷”、“破”、“机会少”的面貌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所认可。

所以,现在一些毕业生所谓的“扎根”“奔赴”,往往是把自己正常的择业区域选择,冠以颇为“高尚”的词汇。尤其当其择业地选择的是西安、长沙、重庆这类大城市时,这种错位般的舆论观感就更觉强烈。

要知道,成都、重庆的GDP分别超过了2万亿、3万亿大关,西安也在“万亿俱乐部”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选择在这些城市就业,与在东部沿海地区并没有多少差别。

在此背景下,还一味热衷于强调“扎根西部”“奔赴中部”这样难言准确的表达,且不说影响力未必如从前,还可能引发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就在不久前,某高校毕业生代表在演讲中表示会选择扎根西部,而工作单位却在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引发网民质疑。

而且,滥用“扎根”“奔赴”标签化中西部地区,将其置于舆论的弱势地位上,很可能强化社会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刻板印象,长此下去难免会影响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此外,中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不均衡,除了省与省之间存在“鸿沟”外,在一些省份里,绝大多数发展机会都聚集在省会等少数城市中;而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基层岗位,还时常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这也意味着,社会对“扎根西部”“奔赴中部”也应有更准确的认识。相比泛泛的“中西部地区”,那些具体的、迫切需要建设力量的地方基层,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更值得关注。

而目前存在的“扎根西部”“奔赴中部”等词汇的滥用,很容易让这类词汇在舆论场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从而误伤那些选择中西部基层去支教、助医,真正配得上“扎根”“奔赴”的有志青年。

说到底,就业本是一种个人选择,只要能发挥个人所长,为国家和社会尽一些力所能及的力量,都值得尊敬和鼓励。实在没必要因为留在中西部,就扯上“扎根”“奔赴”的字眼,这种不准确的表达,看似在给自己的选择“贴金”,实际损人不利己。

撰稿 / 公羽(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