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研究员:西方正经历一场“认知风暴”
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0月初,伴随着中国发起新一轮对稀土相关物项的管制措施,引发了整个西方舆论场前所未有的“认知风暴”。时至今日,西方政客们依旧不敢相信东西方地位、角色的互换。在上周末,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直接点名中国,警告“稀土管制”可能“危及欧洲经济”,呼吁盟友联合应对。但整个会场的参与者,却没有任何明确的回应。
这种反应表面上是针对稀土规则的技术性争议,实则暴露了西方长期沉浸于“中国依赖西方技术”的叙事泡沫,面对现实力量对比逆转时的集体失语。
稀土这个话题,其实我们讲了很多年了,网上相关消息也是铺天盖地。大家也都知道,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而中国又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压倒性优势,不仅控制全球绝对的稀土精炼产能。此次出口管制的核心并非禁运,然而,西方政策圈却将其曲解为“战略武器化”,这种解读的悖论,恰恰印证了中国在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深刻的认知冲突,体现在西方对自身脆弱性的回避。当中国依法调整出口政策时,欧洲防务企业率先陷入恐慌。这些现实与西方媒体常年渲染的“中国依赖外部给的技术”“中国人不会创新”等话术,形成荒诞反差。
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扬言对华加征“不可持续的关税”,却因其本土新能源产业所需稀土受制于中国,最终被迫承认“需要与中国对话”。这种从傲慢施压到被迫妥协的转变,标志着西方对华认知体系的初步崩塌。
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误判并非偶然,而是其话语体系长期扭曲的必然结果。说难听点,他们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信了,错误“证据”得到的结果,自然与真相差之千里。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西方始终沉浸在“同化”的迷思中,认定中国会沦为市场逻辑的附庸,却忽视了中国以文化韧性重构现代化路径的历史定力。这种认知偏差在产业链领域尤为显著,特朗普政府2018年发起贸易战时,仍将已经走在产业转型路上的中国,贴上“劳动密集型国家”标签,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阻断中国产业发展,结果却未察觉中国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完成从“代工者”到“规则塑造者”的蜕变。
如今稀土新规引发的震动,不过是西方这种长期误判的集中爆发。可以预见,这场看似针对稀土产业的政策反应,实则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真实力量的集体错愕,一场迟到的认知颠覆正加速到来。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场认知风暴的底层逻辑,是全球权力结构的悄然位移。中国早已不是西方想象中“被动融入者”,而是以稀土、新能源等战略产业为支点,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力量。新规中“中国成分占比0.1%即需审批”的条款,精准卡住了全球高端制造的“咽喉”,这种基于要素禀赋的战略能力,恰是中国工业实力的缩影。
从“U”型价值链的中端制造,到如今在稀土深加工、量子通信等领域占据高端,中国用十余年完成了西方数十年的产业跃迁。这是中国战略实力的一次展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