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空军的苏-30MKK重型双座战斗机在我国黄岩岛上空拦截并驱逐菲律宾侦察巡逻机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眼尖的军迷们发现,这架苏-30MKK携带的还是俄制R-77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和R-73红外格斗导弹,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国产导弹技术已经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苏-30MKK 为何还在使用俄制导弹呢?
其实,我国对进口的苏-30MKK和苏-30MK2战斗机都进行了升级改进,还通过技术手段暴力破解了俄式武器管理系统和火控软件,使其能够兼容挂载性能更先进的国产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以及其他多种国产弹药。这意味着苏-30MKK和苏-30MK2战斗机在武器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不局限于俄制导弹。
前些年,我们空军甚至还自行改进升级了早期进口的苏-27系列战机,这批战机与我军的武器系统软硬件和接口都不能统一,俄制战斗机只能使用原装进口的俄制R-27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不能挂载R-77主动雷达中距弹,更不能打国产导弹。
于是我们改了航电武器系统,将老式的航电系统则更换为彩色LCD显示器,具备了显示数字地图与战术信息、接入战区网络联合作战的能力。这批原装的苏-27还自行改装了电子战/导弹预警系统(DEWS/CMWS),以及空战数据记录吊舱,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既然如此,那为何苏-30MKK战斗机还会挂载俄制导弹呢?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当年我国进口苏-30 系列战机时,也配套引进了一定数量的R-77中距弹和R-73红外格斗弹,这些导弹至今还有一定库存。虽然从性能角度来看,R-77和R-73比不上我们国产的空空导弹,但直接扔掉实在太浪费。毕竟这些导弹都经过了严格的采购流程,耗费了大量资金,直接报废不符合资源利用的原则。
另一方面,空空导弹都有上机挂载次数寿命的限制。R-77和R-73导弹的库存,让它们成为了平时训练和执行一般性任务时的优先选择。这样安排既能合理消耗库存,又能避免频繁使用国产新型导弹,从而延长新型导弹的使用寿命,将其更多地保留在关键时刻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合理的资源配置策略。此外,打击菲律宾军队这样的乌合之众,挂载R-77和R-73导弹足够用了。
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两款俄制导弹。R-77 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于1982年开始研制,1994年正式定型,采用中段是指令/惯性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寻的制导,R-77中距空空导弹配备的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比较落后。R-77采用独特的格栅式尾翼舵面,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和稳定性。但飞行阻力较大,严重影响射程。吹牛模式下的最大射程在高空迎头时可达110公里,实际有效射程还不到60公里。而国产的霹雳-12主动雷达中距弹作战性能明显优于俄制R-77导弹。
R-73红外格斗导弹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瞄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空对空导弹,离轴发射能力在使用头戴式可视设备时,可达以机头为中心±75度,最大射程约20千米。这两款导弹在当年引进时,对我国空军的空战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R-73只是纸面数据好看,实际技术水平已经非常落后,R-73还在采用史前时代的模拟电路,使用比较落后的二元红外导引头,其探测性能和抗干扰能力都不行,作战能力比我们的霹雳-8B导弹差远了。
如今,我国国产导弹技术突飞猛进,改进型的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20公里,霹雳-15更是突破200公里大关,且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主动相控阵雷达引导头和双向数据链,在射程和打击性能上远超R-77。
但在实际作战和任务执行中,武器的选择并非仅仅取决于性能。苏-30MKK挂载俄制导弹,也是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后的结果。而且通过对苏-30MKK的升级改进,已经具备了使用国产先进弹药的能力,这为其在未来作战中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苏-30MKK战斗机挂载俄制导弹看似有些“奇怪”,实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合理安排。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国在军事装备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合理利用和武器系统优化的重视。随着我国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先进的国产武器装备在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