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周总理怒气冲冲地回到西花厅。他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了两圈,脸上的愤怒之情依然没有丝毫减退。随即,他命令秘书将王明贵叫来。秘书从未见过周总理如此生气,便急忙去找王明贵。
那么王明贵到底是谁,他犯了什么错,竟让周总理如此愤怒?
周总理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朝鲜视中国为亲密的邻国,而中国对朝鲜的支持也让朝鲜感激涕零。
1953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将“联合国军”迫退至三八停火线时,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亲自联系毛主席,向中国表达了由衷的感激,感谢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与无私援助。
当志愿军回师朝鲜时,朝鲜的政府官员和成千上万的民众纷纷自发前来送行。这一情景深刻体现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感情与不言而喻的友谊。
在此之后,正处于国家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与朝鲜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双方齐心协力,追求共同进步。
王明贵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始终怀有特殊的情感与中国,尤其在1950年代末期,他开始准备赴华访问,并对此充满期待。
1953年,金日成决定访问中国,这次访问受到高度重视,因为他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
在此次接待金日成的任务中,我国精心挑选了工作人员,王明贵正是其中之一。为了保证接待的顺利进行,除了周总理亲自指挥外,还有多位高级领导参与其中。毕竟金日成是朝鲜的最高元首,作为主办国,我国必须以最高规格来迎接他,确保这一历史性时刻万无一失。
周总理亲自协调接待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他日常的日程安排异常紧张,整天都在为接待事宜奔波,以保证接待工作的圆满完成,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当金日成刚刚从火车上下来,王明贵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毫不顾忌场合,一把搂住了金日成的肩膀。
金日成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王明贵不光毫不拘束地拥抱了金日成,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亲切地说道:“老金啊,听说你这几天都没睡好,怎么都胖了啊……”
然而金日成的反应更是令人意外,他不光没有生气,反而亲切地握住了王明贵的手,两人热络地开始聊起了旧事。
金日成用流利的中文感慨地说:“三营长,原来你还在啊!”
虽然金日成与王明贵关系深厚,且他并没有因为王明贵的失礼行为而生气,反而和他愉快地交谈,但周总理却依然十分愤怒。
周总理认为,如果今天不是金日成宽容大度,这样的举动可能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外交失误。考虑到这一点,周总理回到办公室后,心情依旧非常沉重,便立即要求秘书将王明贵召来。
王明贵
当王明贵走进办公室时,周总理没有直接发火,而是冷静地问道:“你知道你刚才的举动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吗?”
这时王明贵才意识到,许多人并不了解他与金日成之间的深厚关系。
1910年,王明贵出生在吉林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为了偿还家里欠下的“驴打滚”债务,他在21岁那年,选择了前往黑龙江汤原县格金河金矿淘金,希望通过劳动改变命运,清偿债务。
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军的飞机开始频繁轰炸汤原县,格金河金矿也在战火中被日军没收,王明贵的淘金梦想瞬间破灭。
眼见日寇侵略家园,王明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战斗,拿起武器,决心为家园和民族而战。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证明,王明贵非常适合当兵。曾经习惯用来筛选粮食的双手,在握住枪械的那一刻,立刻适应了士兵的角色,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素质。
在东北抗联的旗帜指引下,王明贵在杨靖宇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士兵。由于他的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王明贵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不仅如此,他还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荐进入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军事学校进行深造。
这次学习对王明贵来说意义非凡。在这里,他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他也接触到了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这些宝贵的知识对他后来的战术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明贵的独特之处,不光在于他对知识的渴望,更在于他乐于钻研。
在深入理解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口诀后,王明贵结合东北抗联的实际战斗环境,独立总结出了符合战地需求的“十六条原则”。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见,王明贵的未来绝不局限于一个普通的士兵。他天生具备军事指挥的才能,注定会在更高层次的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1940年,对王明贵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杨靖宇将军英勇牺牲,整个抗联队伍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与低沉之中,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连原定的作战计划也因此推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明贵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夺取敌军占领的克山县。
克山县在日军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东北是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
如果说东北是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大后方”,那么克山便是这一“大后方”中的关键所在。敌军在这里布下了重兵,城内不仅设有电网和炮台,而且驻守的伪军与日军总人数达到一千多人。
图片来自网络
与敌人的强大防守相比,王明贵的部队只有约100人,想要轻易攻占克山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王明贵没有放弃。在情报人员的帮助下,他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成功获得了克山县的详细情报,并将其绘制成了一张简明的地图。基于这些情报,王明贵向上级提出了申请,要求增派兵力共同执行作战任务。
9月21日,王明贵带领三支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抵达了克山县附近的隐秘驻扎点。为了确保作战成功,他和部队进行了几天的准备工作。王明贵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作战计划,并且进行了实地演练,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熟悉各自的任务和应急方案,尽量消除一切可能的隐患。
一切准备就绪后,到了9月25日,王明贵带领队伍换上伪军的制服,假扮成一支返回的巡逻小队,毫不掩饰地走向克山县的大门。伪装得当,队员们大摇大摆地走进敌人的眼皮底下。
抗联战士
守卫城门的伪军看见这支队伍时,立即警觉起来,没有立刻放行,而是谨慎地向他们提出了问题:“你们是什么人?”为了防止任何疑点,王明贵巧妙地回应道:“我们是回城的兄弟,匪怎么可能穿着咱们的衣服?快点把门打开,让我们回去解解乏!”
路灯昏暗,王明贵指挥部队分散站位,伪军看到他们的伪装和王明贵不耐烦的话语,毫不疑心地打开了城门。王明贵带领队伍迅速进入克山。
进入城内后,王明贵迅速指挥部队分为几组,按照事先的计划展开行动。第一组立即控制了城墙,另一组则由中队长任德福带领,快速推进向城中心的关键位置——中央炮台。敌人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任德福的队员们便迅速将守卫的伪军全数俘虏。
任德福带领他的部队牢牢控制住了炮台,并在该地迅速架设了机枪和迫击炮,做好了准备,迎接可能前来支援的日伪军。
抗联
与此同时,王明贵亲自率领一队人马,直扑伪军团部。他们迅速控制了团部门口的守卫后,王明贵带领队伍猛冲进去,大声喊道:“我们是抗联的,缴枪不杀!”
伪军完全愣住了,他们根本没想到抗联能从何处突破防线,完全陷入了困惑。即使费尽脑筋也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他们被抗联迅速俘虏。
王明贵指挥队员们打开了伪军的枪械库,迅速将可搬走的武器和弹药搬空,剩下无法带走的物资则被彻底摧毁。最后王明贵亲自投掷了几枚手榴弹,确保一切彻底清除,不留敌人任何有用的资源。
随着克山县的主要军事据点全数被占领,王明贵的部队不仅掌握了城内的所有战略位置,还控制了一座城门,这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此时,王明贵决定前往克山县监狱,这里关押着三百多名无辜的平民。他亲自打开牢门,语气坚定地高声说道:“我们是抗联,想要打鬼子的,跟我们走,不想的可以回家。”监狱里的囚犯们听到这些话后,纷纷动摇。一百多人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参军,加入抗日的行列。
东北抗联油画
城内的动静很快引起了日军的警觉,他们迅速派遣增援部队前来支援。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王明贵早已在外设下了埋伏,静静等待敌人的到来。
深夜时分,东北的寒风刺骨,日军坐在卡车内,完全没有意识到外面的敌情。就在此时,埋伏已久的抗联战士们突然开火,机枪发出的密集火力瞬间将日军笼罩,敌人瞬间遭遇重大伤亡。看到情况急转直下,日军士兵纷纷从车上跳下来准备反击。
然而埋伏在两侧的抗联战士们立刻发起进攻,敌人因突如其来的袭击无法判断我方的埋伏位置,只能四散逃窜。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日军最终不得不下令撤退。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成功俘虏了超过一百名伪军,歼灭了半个中队的日军,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四门迫击炮、一千多支步枪、数十万发子弹以及三辆日军卡车。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军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仅阵亡一名战士,三人轻伤。战后王明贵命令部队带足补给,其余物资则全部予以摧毁。
右一为王明贵
王明贵攻占克山县的消息震惊了日本关东军,他们无法相信在他们的“后方”竟然还有如此强大的抗日力量。愤怒之下,日军派遣更多兵力进行围剿,然而王明贵已经带领部队越过中苏边境。
1940年秋,东北抗联撤退到了苏联,那时抗联的队伍人数已不足千人。经过周保中等人与苏联方面的协调,苏联同意为东北抗联提供整训,并决定将整个抗联改编为“88教导旅”,王明贵被任命为第三教导营的营长,而金日成则成为第一营的营长。
这个教导旅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负责情报侦察。在这一过程中,王明贵与金日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两人都担任营长,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话题。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军事策略和政治问题,随着不断的交流,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愈发深厚。
金日成与周总理握手
1945年,苏联宣布对日本宣战,不久后日本宣布投降。随着战局的变化,教导旅中的成员开始分道扬镳。朝鲜的同志们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而王明贵和其他中国的战友则通过苏联的安排,乘飞机返回了东北。
正是在这个时刻,王明贵和金日成不得不分别。
随后王明贵回到中国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他立即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参与了解放齐齐哈尔等重要战役,并在东北野战军担任了骑兵师师长和独立第八师师长等职务。
正因如此,解放战争的紧张局势使得王明贵与金日成的联系几乎断了。
王明贵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贵由于工作需要并未参加抗美援朝,这也导致他与金日成的联系更加断绝。
直到有一天,他得知金日成将来访,激动的情绪难以抑制。当两人终于重逢时,王明贵毫不犹豫地给了金日成一个拥抱,完全忘记了场合的正式性。
周恩来总理听了王明贵的解释后,理解了他的情感来源,虽然如此,周总理还是提醒王明贵,公众场合的举止应当更加得体,避免给人留下不合时宜的印象。王明贵认识到自己的鲁莽,表示以后会更加小心谨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