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吴越记》,将于9月8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春秋时期曾经崛起吴、越两个诸侯国的吴越大地,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里是我国稻作农业、原始瓷器和人工运河的发源地,其璀璨的文化,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开拓、兼容、创新的活力。5集纪录片充分利用良渚古城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结合《史记》《越绝书》《左传》等典籍文献记载,深入展现吴越地区从稻作农业起源到融合统一的恢宏历程,剖析其海纳百川、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特质,及其在礼制、艺术、思想等领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深远影响。

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

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考古揭示,百万年前,吴越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生息。在钱塘江畔的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先民成功驯化水稻,从事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刳木为舟”,拉开了探索海洋的序幕;气势恢宏、秩序井然的良渚古城,以其精密的水利系统和象征王权、军权的玉礼器,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考古发掘复原场景

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舟楫制作复原场景

精于技艺、善于创造,是吴越先民留给后世的鲜明印象。早在商周时期,吴越先民就已烧造出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吴越地区制瓷工艺迎来飞跃,窑中出土的青瓷呈现出稳定、柔和的青绿色。其长达千年的烧造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审美风尚与工艺格局。海路开通后,这里的瓷器漂洋过海,抵达世界多地,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原始瓷

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之际,吴、越两个诸侯国先后兴起,并挥师北上逐鹿中原,称雄一时。节目聚焦吴王子光戟等出土文物,结合无锡阖闾城、苏州木渎古城等城防遗址,展现了吴越两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军事思想。

节目首次系统性梳理吴越地区的水利传统——从良渚水坝的防洪灌溉,到春秋时期胥溪、邗沟的运河开凿,再到隋唐大运河的贯通,展现水利文明的演进脉络。

浙江绍兴 黄庙、云松、坡塘三级阶梯水库

京杭运河 杭州段

吴王、越王曾在春秋时期上演诸侯争雄“大剧”。节目结合绍兴印山越王大墓的考古发掘,解读越国崛起的起点与吴越冲突的历史节点;通过湖北荆州枣林铺出土的战国竹简,首次系统解读了吴王夫差在存亡之战中,基于后勤、兵力等现实因素,接受越国求和的复杂考量。

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龙首形玉钩

绍兴亭山遗址群出土的兵器、农具和水利设施遗迹,则为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史书记载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证据。根据这些考古成果,节目再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国逆袭崛起之路。

浙江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藏 “王”字矛

多项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在节目中呈现,包括通过对江苏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带有“右司空”官署戳印的秦代陶筒瓦残片进行解读,实证了秦设会稽郡的郡治所在。

江苏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出土陶片

从兵戎相见到最终融合,吴越大地在山河一统的历史中迸发出更强的文化创造力。节目将视野拓展至秦汉以后的吴越故地,看王羲之在会稽山下挥洒出“天下第一行书”,将汉字书法引向纯粹的审美之境;看黄公望隐居富春江畔,绘就《富春山居图》,奠定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范式;看南京明孝陵的“前方后圆”布局,阐释其如何成为明清两代帝陵的蓝本;看王阳明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其“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远播东亚。这些诞生于吴越地区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寻古中国·吴越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运用数字建模与AI等新技术,让历史遗存“活”起来;打造主持人沉浸式、互动性“讲述场”,与典型文物、文明元素、历史事件融合呈现、有机互动。

9月8日起,央视网等总台新媒体平台,将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同步播出《寻古中国·吴越记》。

原标题:《溯源吴越文化《寻古中国·吴越记》开播》

栏目主编:孙欣祺 文字编辑:李林蔚

来源:作者:央视一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