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唐于《强者破局》中深刻阐述:“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并非知识的堆砌,亦非年龄的徒增,而是勇于冲破精神的枷锁,挣脱思想的牢笼。” 在当今这个相对文明与先进的时代,真正束缚一个人的,并非地域的限制,而是自身的认知局限。
再次品味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展开书页,书中细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重重禁锢,以及历史浪潮中年轻一代的觉醒、热血,还有岁月沧桑里某些灵魂无可避免的磨难。然而,合上书,“局限性” 三个字便赫然浮现。在 “时代局限性” 的枷锁束缚下,个体选择的局限性最终致使各自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只是大多数人都在这枷锁下黯然消逝。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打破个人局限性着实艰难,而在当下,相对而言,虽有挑战,但也存在更多可能。而打破自身 “局限性” 的关键,实则在于打破 “思维认知”。事实上,真正将人困于底层的,并非出身卑微、环境恶劣或能力欠缺,而是始终未能意识到以下三点。
一、不懂变通,认死理
白嘉轩怒不可遏,决意 “起事”。彼时,农民们已节衣缩食,艰难维生,“上头” 却还要增加征粮,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乡亲们怨声载道,哭诉生活难以为继。白嘉轩亦觉得 “上头” 行径实在欺人太甚,于是暗中联络原上其他族长,谋划 “起事” 罢农,并约定以三声铳子响为行动信号。当日,原上十里八乡的农民们带着农具齐聚小山坡,翘首以盼三声铳子响起,而后一同奔赴县委大院,以罢农抗议。
然而,事与愿违,出师便遭遇挫折。“上头” 提前部署人手,死死守住各族族长家门口,使得原本联合起事的族长们畏缩不前,无人敢放铳子。山坡上等待起事的农民们,左等右等,始终不见铳子声响。他们一边埋怨起事之人靠不住,一边哀叹自己的生活恐将再度陷入绝境,却无一人思考如何突破这一困局。
就在此时,一位和尚挺身而出,他向众人说道:“我们为何起事?是因为‘上头’抢了我们的粮食,这是不让我们活命,我们就把手里的农具交给他们,地我们不种了。铳子响不响并无大碍,此次进城,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往县里冲。” 唯有和尚看清了事情的本质,起事并非只为三声铳子响,而是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不能仅仅着眼于 “做什么”,更要深思 “为什么做”,因为 “为什么做” 往往比 “做什么” 更为关键。
可惜,其他人对此并不认同,依旧固执地誓死等待三声铳子响。更为荒诞的是,当白嘉轩在鹿子霖的监视下,费尽心思连响两声铳子后,仅有和尚和鹿三激动地向前冲。两人身后刚有几个人起身跟上,人群中便传来一个声音:“才响了两声,还差一声。” 话音刚落,其他人纷纷蹲下,不再行动,继续静静等待第三声铳子响。和尚眼中满是绝望与愤怒,只能发出 “烂泥扶不上墙” 的声声叹息。巴尔扎克曾言:“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言下之意,那些认死理、不懂变通、不善思考之人,往往缺乏力量,难以成就大事。当执着演变成偏执,坚持沦为冥顽不灵,便根本无法看清方向,找不到出路,恰似在错误的地图中寻觅正确的道路,只会渐行渐远。
二、只经历,不反思
白嘉轩和鹿子霖不幸被山上的土匪绑架。朱先生带着乡亲们以及筹集到的所有钱财,前去与土匪谈判。他深知面对的是亡命之徒,故而格外慎重,审时度势,软硬兼施,只为给白嘉轩和鹿子霖争取最大的生还可能。
就在朱先生依照事先谋划好的谈判策略行动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冲进去,把他们堵死,还怕他们不放人。” 朱先生当即制止:“万万不可,咱们的人一旦冲上去,土匪的枪只要打死一个人,其他人必定作鸟兽散,到时候把土匪逼急了,嘉轩和子霖恐怕性命难保。” 愚者常常如此,高估自己,低估困难,这极易导致面对的现状超出预期,最终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朱先生继续耐心地与土匪周旋,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胆识,最终成功救出了白嘉轩和鹿子霖。
这件事本应成为众人深刻反思的契机,然而,大多数人却只是将其当作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很快抛诸脑后。他们没有去思考朱先生谈判策略中的智慧,为何要软硬兼施,如何审时度势;也没有反思自己提出盲目冲锋想法的幼稚与鲁莽。在生活中,许多人也如同白鹿原上的这些乡亲,经历了诸多事情,却从不反思总结。不反思,就无法从经历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依旧会重蹈覆辙。
经历只是一种过程,反思才是成长的阶梯。就像河流,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前奔腾,不懂得在低洼处汇聚、沉淀,就无法形成深邃的湖泊。人亦如此,若只是机械地经历生活的种种,而不进行深度反思,便难以实现认知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长。真正的智者,会在每一次经历后,静下心来复盘,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还有改进的空间,从而不断优化自己应对生活的方式。
三、自我设限,画地为牢
在白鹿原上,长久以来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不知不觉给自己设下了重重限制。例如,对于女子读书识字,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违背祖训、毫无用处的事情。白嘉轩的女儿白灵,生性聪慧,渴望读书求学,追求更广阔的世界。但在白鹿原的大环境下,她的想法遭到了父亲等众多人的强烈反对。白嘉轩觉得女子就应该遵循传统,在家相夫教子,读书识字是男子的事情。这种自我设限,不仅阻碍了白灵个人的发展,也反映出整个白鹿原村民思维的僵化。
自我设限的人,总是依据过往的经验、他人的评价或者社会的固有认知,为自己的人生划定边界。他们还未尝试,就先在心里给自己下了定论:“我不行”“这不可能”。就如同在自己周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将无数的可能性拒之墙外。然而,生活中有无数的例子证明,那些打破自我设限的人,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他们勇敢地迈出舒适区,挑战未知,从而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述这些思维局限。若想实现人生的突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就必须像勇敢的拓荒者一样,拿起 “反思” 与 “变通” 的利刃,斩断 “认死理”“不思考”“自我设限” 这些束缚我们的藤蔓。当我们真正打破这些思维枷锁,便能如同振翅高飞的雄鹰,穿越重重迷雾,向着光明与自由的天空翱翔,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勇敢地突破局限,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