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师范类院校也是家长眼中的“香饽饽”,大学生眼中的好选择,然而现如今,就业市场的改变牵动着志愿填报的风向,当多地开始取消教师编制待遇后,考生和家长对“师范”二字的热情也大不如前。

“公费师范生”这个词,多数家长想必并不陌生。公费师范生指的是:国家定向安排部分部分学子进入高校就读,承担该学子在读期间生活费和学费,但需要学生在毕业后回到户籍地任教并且任教要满足一定的年限。

通俗点解释,“公费师范生”更像是国家和大学生之间的“君子协议”:我为你承担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费用,等到你学成毕业后,需要为社会做出一份回报,当然这份回报多数学生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毕竟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任教,既是回馈社会也是回报家乡。

国家公费师范生“重大变革”:实行4+2本硕连读,省会任教将无望

目前我国的免费师范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级公费师范生,另一种则是省级公费师范生,前者的级别更高,只在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进行培养,而省级公费师范生一般由省级本地师范类高校进行培养。

国家级公费师范生定点培养的六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

然而近期,教育部官方宣布:从2024年起,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开始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本科4年、研究生两年)。这也是政策继2018年之后的再一次重大变革。

这一政策的更迭,与学历贬值速度加快有很大关系,对于现在的师范类毕业生而言,本科学历很难胜任绝大部分工作,研究生学历成了多数优质岗位的基本门槛。

其他岗位已经将招聘门槛升级了,作为教书育人的承担者,教师这也职业也需要相应地提高学历门槛,基于此等背景,教育部对国家级公费师范生实行的“4+2本硕连读”政策便应运而生了。

但“4+2本硕连读政策”,可不是意味着,选择了这条路就能摆烂了,不用考研就能直接读研,实际上该方案实行的是分流淘汰制度。

国家级公费师范生改革后,有两大“风险”需要知道:

所有国家级师范生在大三阶段,学校将根据其成绩、学科水平和学业表现进行评估,筛选出可以推免录取至本校研究生的学生,并且于本科的第四年开始硕士课程的先修学习,这也是连读政策为何是“4+2”而非“4+3”的原因。

这个政策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优缺点是完全不同的。以往,对国家级公费师范生最看好的,往往是那些生源地在省会城市的考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省会任教。

然而政策改革后,所有定向师范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去往非省会城市以及该行政区域下的各类中小学任教,不得定向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者省会城市主城区任教(自治区、陆地边境省份、海南、贵州、青海除外)。

这意味着,多数国家公费师范生硕士毕业后,不能回到所属省份的省会城市主城区任教,只能定向到城镇中小学任教,在农村任教时间需要达到一年以上,任教总时间需在6年以上。

更重要的一点是,过于国家公费师范生毁约问题,之前毁约只需要返还国家培养的相关费用即可,而如今再毁约,不止需要返还费用,而且还会被记录到个人诚信档案,对将来的考公考编、参军入伍都有影响。

国家公费师范生迎“重大变革”,不仅省会任教将无望,而且毁约的成本更大了,这对于一些省会城市的考生来说是个“坏消息”,不仅铁饭碗的含金量变低了,而且“带编”的环境也和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合理猜测不少地区的公费师范生分数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