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又打错“算盘”了!
5月18日,印度发射的遥感卫星刚升空6分钟,就出现故障,导致卫星丢失。
之前印度还在吹嘘,这颗卫星能为它提供“前沿情报”,监视中巴边境,结果却是直接“翻车”!
可印度“贼心不死”,反而宣布要大规模增兵50万,显然是准备在前线“搞事情”。
与此同时,巴铁也向中方传来“坏消息”……
印度卫星发射失败
2025年5月18日,印度的航天计划又闹了个笑话。
印度原本计划通过发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把雷达成像卫星送入轨道。
然而没想到,发射才刚刚六分钟,第三级火箭便莫名其妙地出故障,卫星与指挥中心失去联系,发射任务彻底泡汤。
初步调查显示,问题出在第三级火箭的低温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采用的是液态氢和液态氧做燃料,热控和燃烧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有一点偏差,就有可能“熄火”。
而这并非印度第一次在这方面栽跟头,2010年、2021年,类似的技术问题已经导致过航天任务的失败,看来印度的这项技术仍然难以攻克。
然而,印度民众的反应却有点出乎意料,虽然卫星发射失败,但不少人却开始安慰自己,认为火箭的一二级发射成功,算是一次进步。
这样的自我安慰,似乎多少有点“阿Q精神”的影子。
在他们看来,只要一二级没出问题,就足以证明印度航天技术在进步,至于最后的失败就不值一提了。
不过就在卫星发射失败之后,分析认为莫迪政府可能是想借此事件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信息来源
因为就在不久前,印巴冲突爆发,印度在这场冲突中不仅空战损失惨重。
连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斗机也被巴基斯坦的战机击落,S-400导弹系统更是未能派上用场,损失了12亿美元军费。
最后的战果只能宣称摧毁了9个“恐怖设施”,这也让美国国防部忍不住吐槽。
就在这时,莫迪居然还在5月12日发表讲话,信誓旦旦地宣称印度在“辛杜尔行动”中“全方位压制巴基斯坦”,并吹嘘印度国产武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然后印度政府宣布全国庆祝十天,并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似乎要把自己包装成“胜利者”。
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又如何掩盖冲突中印度的失败呢?国际社会对印度的这番说法,显然并不买账。
因此这次卫星发射的失败,或许正好为莫迪政府提供了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机会。
毕竟换个话题,大家就不那么在意那些让人尴尬的军事败绩了。
50 万大军压境
印度最近本来寄希望于这颗新发射的卫星,原打算通过它增强军事情报,尤其是在印巴和中印边境的侦察能力,想多搞点情报以获取优势。
参考信源:多架战机被击落,水坝遇袭,印巴冲突走向何方 2025-05-08 10:20 新华社
但谁知这场卫星发射的噩梦不仅让印度的计划成了泡影,也让印度的航天技术显现了硬伤,卫星这次没能按计划飞上天,反而给印度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偏偏就在卫星发射失败的同一天,印巴边境的局势又突然发生了变化。
大家本来指望印度能够展现点国际责任感,缓解边境紧张局势,可印度偏偏反其道而行,向克什米尔地区派兵50万。
参考信源
这50万大军,不仅数量惊人,还是印度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多。
不仅如此,印度还开始从退役军人中招募兵员,足足4000人,重新派遣到克什米尔。
说是“静态警卫”,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借口,那些退伍军人中,还有435人携带着个人武器。
印度政府打着“威慑”和“地方协调”的旗号,做着增强军事存在的勾当,实际目的是想加固自己在克什米尔的控制地位,向巴基斯坦和全世界显示自己的硬气。
长期以来,克什米尔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巴基斯坦始终对该地区部分领土拥有主权诉求,而印度则借此机会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
不过,印度这手增兵的算盘,背后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两线作战的压力,尤其是中印和印巴边境同时爆发冲突时,印度是否能应对得了,谁也说不准。
其实在印度卫星发射失败的第二天,印度国防部下属的“新德里联合作战研究中心”就发布了一份报告,硬生生把卫星发射失败的锅扣到中国头上,指控中国“介入印巴冲突”。
这份报告堪称毫无根据,里面提到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摄像头”,让印度军队在边境行动中像“裸奔”一样毫无防备。
印度退役少将阿肖克·库马尔在接受采访时更是大放厥词,言辞激烈地表示中国通过这些“监控设备”让巴基斯坦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
然而,印度方面拿不出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些指控,纯粹就是想借此转移国内对于卫星发射失败的关注,同时渲染出中国“干涉”印巴冲突的气氛,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找个借口。
巴外长紧急访华
而此时,巴基斯坦也不消停,俾路支省连续发生自杀式袭击,几乎让整个地区陷入了恐怖的阴影。
5月18日,袭击者驾驶着装满炸药的汽车,炸毁了市场和军队设施,造成多人伤亡。
接着,5月21日,发生了针对学生的爆炸事件,导致5名儿童和多人死伤。
参考信源
恐怖分子的行动让本就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巴基斯坦不得不在这个充满暴力的地区加大反恐力度。
就在印度对中国发起无端指责的同时,5月19日凌晨,一架神秘专机悄然降落在北京,搭载的是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
参考信源
虽然外界对他的访问行程充满了猜测,但5月20日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却出乎意料地温和,称达尔此行是为了深化中巴之间的经贸合作以及推动“一带一路”项目。
可印度却对此反应激烈,认为巴基斯坦此行是在“搬救兵”,试图借中国的力量在与印度的对峙中占据优势。
印度政府不甘心,迅速向中国递交了抗议照会,称中巴之间的交流可能影响地区“平衡”。
其实莫迪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可谓矛盾重重,一方面想展现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
5月14日,印度政府曾要求马斯克在印度境内封禁中国两大官媒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在X平台的账号。
印度给出的理由是这两家媒体传播了“巴基斯坦的宣传”和“未经证实的信息”,然而大家都知道,印度其实是因为《环球时报》报道了印军战机被击落的新闻才恼羞成怒的。
报道一出,印度政府否认并批评是假新闻,可巴基斯坦随后拿出大量证据,让印度脸上无光,最后印度政府竟然对X平台施压,封禁了大约8000个与战机击落相关的印度账号,甚至还逮捕了一名发布相关内容的男子。
封禁中国媒体的行为,实际上是印度政府为了掩盖其军事失利和保护自己的面子所作出的举动。
不过,封禁中国媒体的举措并未持续太久,新华社的账号很快解禁,而《环球时报》的账号依然受到限制。
这个小小的反转暴露了莫迪政府的决策并非完全出于抗议,而是国内政治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毕竟,莫迪政府在印巴冲突中并未取得预期的胜利,若不采取一些措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会愈加高涨。
虽然印度嘴上指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防空和卫星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上,印度却小心翼翼,不敢公开与中国发生冲突。
印度对中国“又恨又怕”的心态暴露无遗,印度一直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嫉妒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快速崛起,而在印巴冲突中,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无疑加深了印度的敌意。
结语
不过,印度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军事上的优势,特别是在歼-10C战机和霹雳-15导弹上的先进性能,让印度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印度知道,如果与中国全面对抗,不仅在军事上难以取胜,经济上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莫迪政府始终保持对中国的谨慎态度,不敢轻易挑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