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别让“伪民俗”误导公众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半月谈评论员 田金文
“两人不出门,三事莫要做”“清明当天不能洗头”……清明将至,各种所谓的清明“禁忌”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当你在网络上搜索“清明风俗”,会出现很多从未听过的说法,比如“禁穿黑色衣服”“不能剪指甲”“别吃生冷食物”“不能回家太晚”等,一下子很容易感到焦虑。但仔细辨别后就会发现,这些“讲究”毫无科学根据,不过是一些人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更有一些彼此矛盾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这边说“清明不能洗头”,那边又说“必须沐浴更衣”。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伪民俗”误导了公众,也掩盖了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魅力。
“伪民俗”为何盛行?一方面,一些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一知半解下对民俗产生了误读,然后就在网络上加以传播;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故意炮制出各种看起来新奇的说法,误导大众。这些精心编造的各类“伪民俗”,不仅扭曲了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也容易使公众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变得狭隘、片面,甚至引发焦虑情绪。
破除节日“伪民俗”,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网络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涉及传统节日内容的筛选和管理,对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进行限流,并对不良信息及时清理,阻断传播。同时,各平台要利用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将更多优质、真实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推送给用户。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公众传统节日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公众辨别谬论和不良信息的能力,让公众自觉抵制谬论和“伪民俗”。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常过常新。事实上,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人们可以踏青、放风筝、蹴鞠、拔河、聚会,还有精彩的斗鸡和射柳比赛。当我们不再被“伪民俗”束缚,才能理解清明节的真谛:它既是“纸灰飞作白蝴蝶”的追思,也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