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最近又成了舆论焦点。在4月22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这位71岁的铁娘子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海归派",更直言"海归派里面有间谍"。这番言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先说说我的观点:第一,董明珠是实干家,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她受全国人民尊敬,我也尊敬她。第二,一些靠玩文字游戏,靠耍嘴皮子的人永远没有资格指责一位实干家。第三,董明珠她的格力公司想用谁,这是她的权力、权利和自由,其他人无权说三道四。第四,为什么有人跳得这么高,指责董明珠,怒批董明珠,并不是因为某些人多么爱国,也不是因为某些人站在“海归派”的立场,维护“海归派”的利益,而是因为董明珠的这句话侵犯了他的利益。第五,“海归派”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有少数人被外国渗透洗脑,走到了国家利益的反面。但是董明珠的话又何错之有?毕竟她是在公司内部开会说的话,拿出来在全社会炒作批评,有必要吗?值得吗?就比如你在家里、在公司开个会,关起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难道要拿到社会上来炒作吗?
再看看格力这些年的成绩单,你不得不佩服董明珠:2024年财报显示,格力电器实现营收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8.7%。在董明珠带领下,格力从一家地方空调厂成长为全球家电巨头。这样的成就,不是靠耍嘴皮子就能实现的。她带领格力自主研发芯片,打破国外垄断;疫情期间转产口罩,支援抗疫。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难道不值得尊重吗?
反观那些批评者,有几个企业的成就能与格力比肩?有人要求董明珠道歉,还有人骂董明珠。但我就想问一下:一个把企业做到世界500强的实干家,难道不比坐在办公室里写评论的人更懂用人?你那么有本事,你把你的公司做到了世界500强吗?如果你没有那个本事,就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要成天为了出风头,对别人指指点点。
我说句很实际的话,如果你的公司也像董明珠的公司一样出色,我们中国早就是全球第一了。我再说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如果董明珠像某些人一样,成天耍嘴皮子找别人的错,我们中国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不说,你也知道。
爱国者永远是爱国者,强者永远是强者,就在董明珠言论引发争议的同时,格力正在推进"格力芯"项目。据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研发团队清一色是国内培养的人才。这或许解释了董明珠的坚持:在她看来,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看看华为的例子。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海归就另眼相看。"华为的成功证明,本土人才同样能创造世界级的技术。格力走的不正是同样的路吗?
说到"间谍论",虽然表述方式值得商榷,但董明珠点出了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确实有多起涉及海归人员的商业间谍案。2024年初,某新能源企业就发生核心技术泄密事件,嫌疑人正是海归背景。董明珠作为企业掌舵人,对用人安全保持警惕,何错之有?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董明珠的言论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弹?说到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现在留学产业规模庞大,相关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董明珠这番话,等于给这个产业泼了盆冷水。
但企业用人本就是市场行为。格力不用海归,其他企业照样可以用。市场经济下,本就应该允许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用人策略。董明珠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用人标准,这有什么可指责的?
看看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选择。他们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靠的是拳拳报国心,而不是"海归"这个头衔。真正的人才,不会因为董明珠一句话就失去价值。
说到底,这场争论反映的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边是市场自由派,主张人才自由流动;一边是实业派,坚持自主培养。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格力用3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之道。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讨论,但没资格对一位功勋企业家的管理方式指手画脚。毕竟,市场会给出最终的评判。而格力的业绩,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