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续写水上文明史!探寻大运河河北段中的建造智慧

悠悠运河通南北

绵延文脉承古今

中国大运河

滋养着两岸百姓

孕育着灿烂文化

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3200公里

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直辖市)

大运河河北段

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长530多公里

包含北运河、南运河、

卫运河、卫河、永济渠遗址

和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

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

河北一直处于运河漕运的关键地带

是各种物资的流通和转运中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的河道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突出范例

其中传承千年的减河、引河、闸、坝等技术

从设计施工到管理

蕴含着多方面的科技含量

无一不令人感叹先人的智慧与才能

 

“两点一段”

闪耀的世界遗产

河北境内的南运河多弯道

从四女寺枢纽到连镇谢家坝

全长94公里的河道内就有88个弯

古人开挖大运河

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走直线呢?

其实这些弯道

恰恰是独具匠心的绝妙之作

古人利用“弯道代闸”的方法

通过增加弯道来缓解河道落差

降低水流速度

相当于修建了一座船闸

既保护了航船的平稳

也减少了堤坝的受力

“三湾抵一闸”便由此得名

由此带来的新问题便是

水流在人工弯道处冲击过大

容易造成弯道处决口

位于衡水市景县的华家口段

便是这种弯道易决口段

仅在晚清时期

便有两次决口被载入县志

这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也影响了作为运输大动脉的航运

1911年

时任知县王为仁主持修建了

华家口夯土险工

华家口夯土险工

全长255米,呈梯形

高5.8米至6.7米不等

堤内坡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

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

自该险工修好后

大运河华家口段再没有决堤记录

用糯米浆拌灰土

是一项古老而智慧的工艺

历史上,洪水多次在沧州东光县连镇决口

清朝末年

当地一名谢姓乡绅捐资

从南方购进糯米

将粘性很大的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比例混合

筑成了全长218米的险工

从此之后,再无决堤

为纪念这位乡绅

这段大堤被命名为“谢家坝”

2014年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

以及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

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段)

也就是大运河河北段中

著名的“两点一段”

 

一脉相承

传承中的古代水工

随着时代的变迁

大运河水利工程仍闪耀着光芒

其在合理利用自然、科学规划等方面的成果

被后人一代代传承

在衡水故城县郑口镇

大运河划出了一个优美的大弯

被称为“河北大运河第一湾”

郑口镇这段河道由于地处大运河转弯处

水深流急,多次漫堤决口

从明代开始就进行治理

现存郑口挑水坝共有6处

都是在明、清险工基础上重修的

外形呈现锐角、钝角或者是平面

从而缓解水的冲击

在明清之前

这里的挑水坝不是砖砌的

而是在岸边植上柳树

洪水来临时

便将柳树制成柳埽

十棵柳树为一捆倒挂堤内

以防河水冲刷堤根

因柳树倒挂堤内转弯处很是壮观

颇像龙尾

故而得名“龙尾埽”

新中国成立后

对郑口挑水坝进行了多次维修

遭遇1953年、1956年、

1963年、1998年四次洪水侵袭

均未发生漫堤决口

再现古运河的传统工艺价值

堤防是伴河而生的重要防洪工程

可以有效地抵御风浪、

抵御河道外洪水的侵入

而在诸多的险工设施中

朱唐口险工

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处

河北清河县历代水灾多为河决

运河堤防虽经历代修治

但所修堤防,堤身单薄

由于不重视夯工

堤内土质疏松

加上历年决口甚多

旧口门多成为隐患

清河的朱唐口险工

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修建

险工长961米

经历次修缮

砌筑方式分别为

抛石坝、干砌石及浆砌石坝、

井柱网格坝、青砖砌三合土夯坝

代表了从清末至20世纪末

不同时期险工的不同做法

从侧面反映了运河堤防治理

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改进

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及观赏价值

 

生生不息

运河里的建造智慧

古人在大运河南运河段

还设有五条减河

其中,河北境内有四条

减河的选址多选在大运河上

易于溃坝的低洼要害部位

作用是用人工开挖的河道分泄运河洪水

减杀水势,防止洪水满溢或决口

捷地减河位于沧县捷地镇

是运河沧州段最重要的泄洪工程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为减运河骤溢为患改闸为坝

拆去闸门改为龙骨石坝

这样,待运河水位涨到一定高度

河水便可从坝顶溢入减河

既免去人工启闸之劳

也避免了因减水过多而影响漕运

在南运河上

还有开挖五百年的兴济减河

1871年开挖的马厂减河

1412年开挖的四女寺减河等

数百年的水利工程

它们依然发挥着

泄洪、排涝、灌溉的功能

在大运河航运时期

为解决运河经常决溢的问题

减河、减坝、堤岸闸坝等水利工程屡兴

这些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

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运河堤防系统由

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

沧州南运河部分段落仍然保存

缕堤、遥堤及月堤的堤防形态

现存的运河遗产

对研究运河和古代漕运发展

沿岸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

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调剂水量,调节航深,排泄沥涝

改良盐碱地,蓄水灌溉……

这些在大运河河北段

拦河修建的水闸、枢纽工程

有的已经成为遗址

有的仍然发挥着作用

这些古老的水利设施和自然的弯道一起

共同见证和传承着祖先的无穷智慧

让悠悠运河水

载着古人的建造智慧

继续书写这部水上文明史

(资料来源:《千年运河 生生不息》系列视频,编辑:闫馨雨、曹秦雨)

(河北新闻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