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李煜清平乐,宋朝醉东风,今人忆萝月:虚幻的盛世图景”,我们谈了《清平乐》作为曲调、词牌名,充分展现了世人特别是一些经济唯一主义者们的观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然而,这种繁荣是在放弃汉人王朝的历史责任条件下形成的。 宋太祖、宋太宗选择“重文轻武”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杯酒释兵权”是非常好的方式 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乱象再次出现,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的“重文轻武”政策逐渐形成。但是,这种“重文轻武”是以“监军”“后勤”等军事形式来体现的。而这些在汉、唐为了防止武将势力做大都曾经采用过。比如“太监建军”唐玄宗时期就经常采用,甚至太监领兵的杨思勖。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历来被视为“重文轻武”的典范,但我一直不认同。“杯酒释兵权”是历史必然,总比刘邦的“铲除有危险者”、朱元璋的“一勺烩”强多了。这里面既有宋太祖的无奈,也有对军人的理解。 五代时期,各个武将都是拥兵自重的,大将领下面中将领,中将领下面小将领。这就很像东周时期的天子下面有诸侯、诸侯下面有大夫、大幅下面有家臣一样,都有各自的圈子儿。赵匡胤某种程度上只是“势力最大的一个”,而非仅有一个。这是他的无奈。 问题好在所谓的“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还都没有“二心”,给各家兄弟中的有能耐的几位“荣华富贵”防止做大,这是一个好的办法。 另外,请注意: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虽然“重文轻武”,但因为战争较多,宋太祖先南后北逐步统一;宋太宗迫使福建的陈洪进、吴越钱氏投降,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之后灭北汉、两次北伐辽国、南下进攻交趾。

总体上,太祖、太宗两朝因为要“统一中国”,“轻武”基本上针对位高权重的武将、主要是一种“软制衡”,武将们也很自觉向“无更高的欲无更大的求”靠拢。 “澶渊之盟”让宋真宗和宋仁宗寝食难安,这才是他们选择“重文辱武”的关键 宋仁宗时代的“重文辱武”其根源不在晚唐到北宋间的“武将乱国”,直接源头就是“澶渊之盟”。因为,“澶渊之盟”使得被北宋朝廷面临“合理性”的质疑。 什么叫“合理性”?合理性不是合法性、正统与否,后两者都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观念。“合理性”任何时代都管用,也就是你这个朝廷是否完成了“保民、让民众有尊严且幸福的活着”。 “儒生堕落”也是一步步的,在宋仁宗时期,儒生掌握了巨大权力,一方面是宋仁宗自由出生于皇家,对民之疾苦、对战争的把握、对朝政的处理等都没有什么经验和能力,因此,必然大放权于儒生;一方面因为宋仁宗时期对儒生的放纵,使得儒生愈发为了自身的统治权力,以“为民”为口实,打压武将。

武将存在的价值就是“保疆土、复国土”,在宋辽情形下,武将意图再次北伐、强硬对外,那是肯定的。因此,儒生主要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武将了。 为此,“重文轻武”在宋仁宗时期变成了“重文辱武”。 关于“澶渊之盟”的几个不恰当观点 有的朋友,例如金色系列、坏小子影视等某些网友,认为幽蓟十六州并非宋朝所卖,那是石敬瑭所为。因此,称不上出卖祖宗之基业。 但问题是,石敬瑭并非中原故人之后,而北宋却是中原政权。难道不是汉人吗?汉人两三千年的故地,说不收复就不收复了? 宋真宗、宋仁宗是不是宋太宗的后代?宋太祖在柴荣账下就有过北伐收复故土之举,宋太宗更是两次北伐意图收复失地,真宗、仁宗这还不算数典忘祖算什么? 有些人还拿晚清和明朝宣宗内缩为例,说出卖祖宗之地的并非北宋独有。但问题是,清朝确实应该批评,但又有哪个对历史认知相对公正的人能够承认,清朝出卖之地,曾在中原政权下统治过百年?

这不是为清朝出卖土地辩驳。因为清朝的问题,这些地区与燕云地区是难以比拟的。因为,燕云自商周时期就已经是中原政权的边疆重镇,东周的“战国七雄”之一燕国时代幽蓟十六州就已经成为重镇。 再者说,清朝再卖、明朝再内缩,怎么也没丢过中原政权传统重镇。 正是因为宋太祖、宋太宗知道“幽云之地”的重要性、历史责任和对自身的安全影响,如此,才会力争收复。很可惜,有些人只会拿别人的问题为自己搪塞责任。 宋朝真宗后,从皇帝到大部分文武,在本质上都已经失去汉唐千年的民族血性 正是因为宋真宗知道“放弃幽云地区”对自身政权统治力的杀伤力,所以,赤膊上阵和文臣们一起导演了“天书运动”,用“天意”来巩固并发扬自己的“合理性”。从中我们即可以看到皇帝在这件事儿中的卑鄙,更看到满朝文武特别是文臣集团的无耻。

宋仁宗时期,文臣集团因为“澶渊之盟”后政治发展得到了好处,因此,对收复幽云地区根本不在意。宋仁宗则以“孝”开始巩固自身地位,将“澶渊之盟”后的放弃历史责任行为固定化。 以“庆历增币”为例,当时的掌权大臣基本上都认为“澶渊之盟”既然签订,就应该遵守。从这时起,北宋统治阶层就彻底放弃了传统故地。至于有人拿宋徽宗时的北伐说宋朝从来没有忘记过“收复失地”。 这简直是笑话。眼看着金国要灭了辽国,想去捡便宜。结果,捡便宜没成反倒被人看清了几斤几两。金国反手就把北宋灭了。 综上所述,哪个朝代都怕武将造反,但没有一个朝代像北宋一朝、南宋政权这样怕得到了变态的程度。某种程度上,五代割据的所谓历史影响,对于像宋仁宗“重文辱武”那样的时期其实很弱了。

之所以“重文辱武”,一方面是文臣权势太大、皇帝能力太差;一方面是皇帝只为了自己的位子丝毫不顾及历史责任;一方面“澶渊之盟”后,北宋认为“武将”在对外上的作用已经很低,诺大的百万军队控制好中原百姓就行了,更白的话说就是“武将的存在价值比较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