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参田文镜,真是为兄弟两肋插刀、意气用事吗?还是有啥不可告人的小算盘?说到底,他到底图个啥?这事搅得朝堂上下都头疼,连剧播了二十年还有人吵——真不是空穴来风。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其实李绂这人,老早就不是个没头没脑的书生。他出道呢,是跟三爷胤祉混,一开始是编书,说白了就是个“学霸”,肚子里装着不少墨水。老四胤禛还没登基那会儿,因为查账,两人结过梁子。可你还别说,胤禛一成了皇帝,又用起了李绂,把他往上提,也算有点“豁达大度”的意思。

新皇登基,头等大事无非两个字,选才——也就是科举。李绂那会儿当了副主考,风风光光。偏生赶上泄题风波,李绂那脾气一上来,跟同僚张廷璐闹得火星四溅。你会说他是耿直,其实也有点少年得志的小倔强。这一仗打完,朝里名声更响了,清流们的主心骨,渐渐就成了他说了算。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然后,田文镜横空出世。田大人一看就不是能跟你慢慢讲理的那种人,新政上来,就是剃骨抽筋:士绅一体纳粮、一体服差,谁都别想走后门。这个劲头,一下得罪了一票书香门第。你说巧不巧,正好罢了几个跟李绂有交情的——学问人心里头有杆秤,这事搁谁身上都不大能忍。

李绂呢,刚开始还留点情面,跑去找田文镜讨个人情。谁知道今天你推明天我让,两个人说着说着火气就上头了,最后拍了桌子,各自打了折子递皇上——说白了就是“撕破脸皮了”。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这事一闹,朝中那些文人们一看有带头的,纷纷站队,都嚷嚷着参田文镜。谢济世、陆生楠这些清流骨干,更是跃跃欲试。风头一时无两,好像不参一番,你都不是正经文人了。

三爷胤祉私下还劝李绂,“别意气用事,赔了前程,值当吗?”李绂嘴上说是“给朋友出头”,可心里想什么,天知道。表面看这场官司是个人恩怨,实际上,是不是另有隐情?要知道,能混到这个位子,李绂也不是被风吹来的傻瓜蛋。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一来二去,雍正也觉得不耐烦了。谢济世、陆生楠,连番上书,雍正一笑,“行吧,你们闹够了没有?不理了。”奏折退回去,没人再理会。

再看李绂,风头一过,递了份辞呈想退场。辞呈没批,人被降级。让人奇怪的是,这哥们突然就消停了——不吵不闹,也不再上书,说是“表表态度就行”,低调得让人莫名其妙。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有细心的还琢磨,谢济世、陆生楠后来都死得惨兮兮,为何李绂偏偏能全身而退?这“伪君子”的名头,不是空穴来风。

话说回来,这事也是“大智若愚”的一场谋划。李绂刚被提拔成直隶总督,手里捧着烫手山芋——整顿旗务,让八旗哥们去种地,谁敢硬顶?要知道,朝里汉臣面对八旗都低头不语,他一跳出来迎头撞上,连老张廷玉都未必敢跟。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说白了,李绂这时想做的,其实是自保。他不愿意背这个雷,偏又不能明着拒绝。找田文镜起冲突,上书参他,表面是清流领袖护同道,背地里却是借刀杀人,自己迅速退场。要不是谢、陆两位“死磕到底”,李绂这场退场戏其实安排得滴水不漏。

皇帝心里自然是门儿清,谁是真正反对新政的,谁只是不喜欢田文镜那个“人”,一问便知。李绂不过是借势推责,谢、陆二人却是直接跟雍正的新政硬碰硬,结局自然各异。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至于说送鸡血石给三爷,明面礼物,实际是通风报信,话到点子上自己退可进、守可攻,里外留了三分余地。只是外人看到的,不过是他“正义凛然”,很少有人能琢磨透他骨子里的精细。

再想想戏里弘历救李绂那一幕,假如谢济世、陆生楠能早回头,也未必落得如此下场。可人生在世,谁又能向后看得明白?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说到这我也常想,人啊,到底该做个锋芒毕露的“好汉”,还是藏得深、留点后路?你真叫李绂没点小算盘,我可不信。但我们身边,这样的“李绂”,还少吗?做人做事,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嘛。

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台上争得死去活来,台下喝茶看戏。至于谁是真君子,谁是伪君子,咱也别着急盖棺论定。毕竟——李绂这个人,你是喜欢他,还是怕他?等你哪天也必须选一边,兴许也会有自己的“小算盘”吧。

雍正王朝:坑了两个好友,自己却全身而退,他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