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记录了暖心一幕。
在四川黄龙溪景区,一个中年男子用背袋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景区游玩参观。
老母亲头戴蓝色帽子,身穿黑色外套,坐在儿子的花背袋里,满脸幸福。
儿子一边走一边和老母亲唠嗑,左手偶尔背过来,轻轻拍打母亲,就像在哄自己的孩子。
“您背我长大,我背您到老”,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接受采访时,男子说:他母亲已经88岁高龄,瘫痪4年,出行基本是靠他背。
背袋以前背过儿子,背过女儿,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就用来背老母亲。
人到了中年,我们的肩膀扛着三座大山:
上面有越来越老的父母,下面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中间是事业攻防期的自己。
成立家庭后,我们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留给父母的陪伴越来越少。
年少不知父母恩,再懂父母恩情时不知不觉已中年。
人到中年,亏欠最多的人是父母。
01
看过一张令人十分动人的照片。
照片中,跪地的男子是46岁的张金丽,老家在山东淄博,而他自己在北京工作。
老婆和孩子都跟随他在北京生活,父母则留在山东老家,是典型的“空巢老人”。
他曾多次让父母去北京跟自己一起生活,都被父母以不习惯为由拒绝了。
因为工作繁忙,当时的他已经四年没有回家探望过父母了。
那年他回家见到父母,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行动越来越不便,身边连个照顾的人也没有。
他也想留在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可北京的妻儿该怎么办?失去了经济收入又该怎么办?
想到这些,他觉得十分愧疚,自觉没有尽到孝道。
于是,在临近上车时,他抑制不住情绪,激动地跪在了父母面前。
如今,很多子女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父母留守老家无人陪伴已成为常态。
尤其到了中年,许多人只顾着忙工作和经营自己的小家,往往忽视了父母的存在。
博主@刘健分享说,有一次孩子生病,他连夜送到医院,忙前忙后,照顾了孩子一个星期。
几个月后,在老家的母亲生病,他却毫不知情。
事后父亲打电话给他,他才得知母亲生病,可当时母亲已经康复出院。
想到这里,他就觉得特别难受,亏欠父母太多太多了。
对很多中年人来说,不是不孝顺,只是孝心抵不过现实。
现实这把刀,早就把他们的孝心割得支离破碎。
他们活在房贷、加班、育儿的三重山下,孝心再浓,也分身乏术。
对父母的照顾,只能是子欲孝而力不足。
02
任正非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母亲离世后,他内心的深切悲痛。
每次到老家出差,他都想回家好好陪陪父母。
可每次下了飞机,在机场他就被人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
他的老母亲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他回家能唠唠家常,一次又一次地落空。
每次节假日,他都是工作为主在国外出差。
后来,任正非终于下定决心,那个春节过年绝不工作,并且和母亲约定好了,好好陪她痛痛快快地聊一聊。
结果他刚忙完工作,还没来得及回家过年,就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从菜市场出来被汽车撞成了重伤。
等他几经辗转回到昆明时,母亲已经去世。
而他和母亲的约定,终究成了遗憾。
任正非说: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公司、对得起员工,我就是对不起我的父母。
中年,是人生的爬坡期。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我们在工作上拼命努力。回到家,孩子和生活的琐事都要面对处理。
在这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父母。
一年里能与父母团聚的日子寥寥无几,心中即便有愧疚,却总是用“来日方长”来宽慰自己。
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来日方长,有的只是世事无常。
央视主持人任鲁豫曾在节目里分享说,父亲生前在一家杂志社上班,晚年最大的心愿是找到当年一起工作的那些老同事,和他们叙叙旧。
这也是父亲唯一托他办的事。
可他一直忙于工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的心愿也就被他抛之脑后了。
2018年,他正在录制一档节目,传来了父亲病危的噩耗。
当晚忙完工作后,马不停蹄赶到老家,还是没来得及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父亲最后的心愿,自然也就没有达成。
在录制《你好,生活》时,想到离世的父亲,任鲁豫泪流满面,足足哭了一个多小时。
在很多子女的眼里,父母永远不会离开我们。随时回家,父母都会在熟悉的家里等待着我们。
我们以为,他们身体不会出现毛病,腰不会驼,眼不会花,头发不会白。
我们总想着等有钱了、等有空了、等孩子大了再去孝顺。
可父母等不起,老天爷更不会跟你讨价还价。
到了一定年纪才慢慢明白,公司不会因为缺了你就无法运转,但陪伴父母的时间却无法重来。
不要让父母在等待中老去,不要让父母带着遗憾离场,更不要总觉得日子还长着呢,以后再去孝敬父母。
别让你的爱,明白得太晚。
03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最后一集告别篇,主题是:我们终将离去。
深感时日无多的老人们,在立遗嘱的同时,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后人留下他们想说的话。
一位年迈的老人哽咽地说:“最不放心的儿子,希望我们离去后,保重身体,好像心中千言万语,一时忘情难以表达。”
有位老人说:“孩子,好好照顾身体,就不要再熬夜了。最好能够找个伴,好好过日子。”
在父母生命的尾声,所惦念的还是儿女。
这世上,牵挂你冷暖、惦记你悲欢、担心你安危的人,永远只有父母。
因为血缘关系,子女成了父母剪不断的牵挂,日日期盼,夜夜想念。
父母在,你永远是孩子,他们永远在牵挂。
想起冯巩与朱军在《笑谈人生》里,朱军深情地对冯巩说:
“巩哥,我好羡慕你,你都人到中年了,还有一个老母亲在天天地惦记着你,你回到家,还能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你多幸福啊。”
人到中年,有一种幸福叫:父母还在。
作家阿来50岁时,仍坚持每月从成都返回马尔康老家探望藏族老母亲。
他在采访中提到,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好他童年爱吃的酥油糌粑,而他则喜欢坐在火塘边给母亲朗读新写的章节。
莫言每年都会回到老家山东高密为父亲庆生。
虽然他年纪也不小了,可父亲还是把他当个孩子,一进家门就关切地问他外面冷不冷。
同时,莫言还为父亲精心准备了生日宴,父亲吃得特别开心。
人到中年,真的很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但无论生活再繁忙,为人子女的我们也不要把父母给弄丢了。
老来食无缺,唯有情难寄。
趁着父母还健在,珍惜现在的时光,多给他们一些陪伴。
生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
▽
作家梁继璋说过: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子女和父母的缘分只有一场。
别等到电话再也打不通了,才后悔没多陪他们说说话。
别等到回家只剩空荡荡的屋子,才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痛。
这世上最扎心的,不是没钱没势,而是你拼命想孝顺的时候,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点个赞吧,愿时间走慢一点,让我们的父母慢慢变老。
当你回去,脚还没踏进家门前,可以大喊一声:
“爸,妈,我回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