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一套重播《北上》了,网上关于"大团圆是否太假"的争论还在持续发酵。

这部改编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的剧集,用“花街六子”的重聚书写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少有的“团圆”结局:

夏凤华得偿所愿迎来她与谢望和浪漫的河上婚礼,谢望和的纪录片在游轮甲板启动,周海阔的书店顺利开张,邵星池的淮扬菜香飘出厨房,陈睿的运河文化研究取得成就并终于得到了母亲的认可,马思艺也回到了花街……

这些被部分观众视为"理想化"的情节,实则暗含着主创团队对运河文明的深刻洞察。

在原著作者徐则臣看来,京杭大运河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

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谢望和创业受挫时,航拍镜头里蜿蜒的运河如同时光刻度;夏凤华病榻前的心电图波纹,竟与运河潮汐形成奇妙共振。

这种改编策略暗合着运河本身的精神密码。

从1901年"废漕令"导致运河断流,到2014年申遗成功重获新生,这条大河始终在兴衰轮回中见证文明韧性。

剧集将谢望和的纪录片命名为《大河谭》,恰是对这种历史观的致敬。

当观众为团圆结局感动时,真正触动他们的,是运河文明的永恒脉动,就像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到的那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这种视角之下,电视剧里的大团圆,放在运河千年的历史里,不过是浪花一朵。

团圆不团圆,都不影响大运河真实的平静的脉动。那么,来个“大团圆”又何妨呢?在当下,也许人们比以往更需要温暖的慰藉。

要真正理解《北上》的野心,不妨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叙事框架。剧中五个家族的百年纠葛,恰似运河河道的分合变迁;六位主角的青春轨迹,暗合着文明传承的螺旋上升。

当谢望和最终选择回归运河,这个选择本身已成为对"北上"命题的最佳诠释——真正的文明探索,永远是向根源的回溯与向未来的出发。

(网图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