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邀请193个国家参加联合国非正式会议,目的是对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进行批斗。这次会议,有网友表示有两个没想到。



中国召集联合国会议如约召开了,两个没想到,只有80多个国家参加

​一是没想到中国邀请了193个国家,只有80多个国家参加。看来怕美国的还是大多数。有的不仅没来开会,而且在想尽办法跪求美国进行谈判。

​二是没想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会上说的一番话:美国之所以入不敷出,主要是因为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和低迷的储蓄。美国政府将自身政策的后果归咎于他国,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一个美国教授都有良知,都敢于讲真话,而100多个国家竟然连会议都不敢参加,真是活该他们受美国的压榨和欺负。


从公开信息看,中国邀请了联合国全部193个成员国参会,但最终实际到场国家数量目前没有官方数据证实是80多个。不过,国际政治中"参会率"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支持率"。


有些国家可能因外交策略选择低调处理,比如通过观察员身份参与(如德国、法国等12国以观察员身份列席),或仅派非公开代表出席;有些国家受制于现实利益捆绑,比如部分拉美国家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可能选择避免公开站队;还有些国家可能因会议主题敏感(如涉及对美直接批评)而采取技术性回避策略。这种复杂的参会形态,反映的其实是国际关系中的"对冲策略"——既不愿得罪美国,又想保留与中国合作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参会的国家中既有欧盟这样的传统美国盟友,也有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英国这样明确表态"不牺牲与华合作"的国家,这显示出美国构建的单极体系已出现明显裂痕。


中国召集联合国会议如约召开了,两个没想到,只有80多个国家参加

特别是欧盟近年来对美态度转变明显,不仅公开质疑美国关税政策,还启动了针对美国钢铁税的反制措施。这些现象说明,美国单边主义对盟友的伤害正在积累质变,国际社会对霸权行径的忍耐已接近临界点。


其次,杰弗里·萨克斯教授的发言具有特殊意义。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长期关注全球治理问题,曾多次指出美国政策对多边主义的破坏。这次他在联合国平台直言美国财政赤字与低储蓄率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戳破了美国将国内矛盾转嫁他国的惯用手法。


根据他的研究,美国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对多边主义支持指数"排名垫底,这与其长期滥用"长臂管辖"、实施单边制裁、频繁退出国际协定等行为直接相关。一个美国学者能在国际场合如此尖锐批评本国政府,既说明美国国内理性声音的存在,也反映出学术界对霸权主义危害的深刻认知。


不过萨克斯的立场在美学术界并非孤例,近年来,包括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批评美国贸易政策。这种学界与政界的立场分化,反映的是美国精英阶层内部对霸权代价的反思,当单边主义导致美元信用受损、盟友离心、全球供应链重构时,连既得利益集团都开始担忧霸权反噬效应,再来看未参会国家的态度,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选择,而是利益权衡的产物。


部分国家缺席可能有多种考量:比如中东产油国受制于石油美元体系;部分非洲国家依赖美国援助;拉美国家担心移民政策受影响等。这些国家未必是"跪求美国",更多是在现有国际体系下的生存策略。


就像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说过的"小国没有资格选边站",这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智慧,恰恰印证了美国霸权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压迫,但也要看到积极变化,此次会议推动的《反经济霸凌公约》草案、13国央行数字货币合作机制、供应链重组基金等实质性举措,正在构建替代性国际规则。


特别是数字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推进,直接冲击美元霸权根基。这些制度性反制措施,比单纯的政治表态更具长远意义。正如印尼代表在会上展示的关税受损数据,发展中国家开始用具体案例揭露美国"经济殖民"本质,这种从"被动抗议"到"主动举证"的转变,标志着反霸斗争进入新阶段,从历史维度看,这次会议可能成为全球治理转折的标志性事件。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对讨论自身政策的会议态度暧昧,这种"历史性失位"正在削弱其道义权威。


而中国将议题升级至联合国框架,通过多边平台定义"单边主义非正义性",实际上是在重构国际话语体系。这种从"被动应对"到"规则主导"的战略转变,比单纯的经济反制更具穿透力。


在笔者看来,很多中小国家其实并非不想反抗,而是缺乏反抗的资本。比如海地等最不发达国家被美国加征10%基准关税,直接导致其外汇储备枯竭。


中国召集联合国会议如约召开了,两个没想到,只有80多个国家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生存需求往往压倒政治原则。但此次会议建立的"反霸凌基金"和供应链重组计划,正是为解决这种结构性困境提供方案。当发展中国家获得实质性支持时,其反抗霸权的底气才会增强。


最后要认识到,国际格局演变是渐进过程。美国霸权体系经过数十年经营,其影响力不会因一次会议瓦解。但量变积累终将引发质变——欧盟对数字主权的主张、金砖国家本币结算的实践、"一带一路"供应链的拓展,这些看似分散的动向,实则在共同解构单极体系。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言,这次会议象征着"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集体觉醒",这种觉醒可能比具体参会人数更具历史意义。


写到最后,这次会议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场凝聚多少国家,更在于开启了制度性反制的进程。当WTO紧急仲裁庭机制开始审查单边关税合法性,当数字人民币结算网络逐步取代美元通道,当发展中国家联合起诉美国违反世贸规则时,霸权的根基才会真正动摇。


国际政治博弈从来都是持久战,今天的80多个参会国背后,可能正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格局。对此你怎么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