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AI仙侠题材微短剧《遮天》。

出品 陕西文投影业、西安志和影视、掌阅科技、成都星阅辰石、河北广电广告/承制 陕西大迈长宏影视等/集数 60

近日,首部“AI+实拍”深度融合短剧《遮天》正式上线。凭借改编自起点网现象级仙侠IP的热度,该剧首日播放量便突破1400万次,首集获赞32.7万,全网话题量更是突破1亿。然而,细心的观众很快发现了一个细节问题:“九龙拉棺”是该IP中最重要的剧情,但在剧中,气势磅礴的青铜棺椁前,飞舞的黑龙却只有七条而非九条。这一看似微小的细节偏差,反映出这部作品在技术进步和创作精度之间,仍存在一些需要打磨与完善之处。

《遮天》的突破在于其将技术深度融入制作的各个环节。AI系统分析海量仙侠数据生成“荒古禁地”等场景,使单场景成本降低60%:“七龙拉棺”部分还原原著视觉奇观,妖兽搏斗动作流畅度远超早期AI短剧。掌阅自研的“iDrama”系统构建自动化流水线,实现动态创作,如针对观众对“姬紫月”的高呼声,AI在48小时内生成的番外篇播放量反超正片200%,将短剧从单向输出转向“用户共创”的新生态。

但这场技术盛宴也难掩创作的争议与失衡。原著粉不满世界观被“魔改”:主角叶凡从普通大学生变为“星宇探险公司总裁”,同学聚会植入霸总套路,现代装扮与修仙世界观冲突强烈。生物设计上,“神鳄”成西方龙形态,“鳄祖”挪用哥斯拉形象,狠人大帝AI建模缺乏东方仙韵。尽管宣称使用多款大模型提升精度,但角色口型与配音错位、闪电特效违背物理规律等问题,无情地揭示了AI在细节把控上的力不从心。当技术尚未完全跨越“恐怖谷”,过分追求视效奇观反而放大了真实感的缺失,让沉浸感大打折扣。

尽管口碑两极分化,《遮天》的商业路径却指向短剧产业未来风口——“AI微短剧+”。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首超全年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遮天》的尝试揭示了几大趋势:技术降本开拓题材蓝海,其AI成本占比远低于传统玄幻剧,正在打破“大场面=高成本”的创作枷锁;生态化运营重构IP价值,通过“剧+小说+游戏”联动,带动小说日销增长、游戏用户激增、周边售罄,短剧正从流量入口升级为IP生态引擎;出海与政策红利显现,《遮天》登陆多个地区新增用户,行业还获千万级扶持计划,AI与出海成核心增量引擎。

短剧《遮天》如同一枚棱镜,折射出AI影视的耀眼与晦暗:当技术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旗帜,内容本身的深度与真诚,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永恒坐标系。真正的“技术奇点”不在于视效的炫目,而在于AI能否真正理解并传递诸如叶凡那句“我愿成为你的剑,哪怕刺向你”背后所蕴含的悲怆与浪漫。这条通往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仙路”,依然需要创作者在算法的精密与人文的幽微之间,进行漫长而执着的探索。

作者:尹涵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24艺术管理MFA

指导教师:易非

技术支持:DeepSeek x 派生万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