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沙尘暴》已经大结局了,是付费直通大结局。我原本想要等一等,不需要付费,看大结局。奈何,等了两天,这部戏依旧需要付费才能看大结局。因此,不等了,付费,看完了,和诸位聊一聊这个大结局。

其实,这部戏从播出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写剧评分析,帮着诸位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且推导了整个的犯罪过程。诸位尚未阅读我那几篇推理剧评的,可以自行翻阅。基于我对这部电视剧的推理,我对《沙尘暴》的这些大结局的故事走势,没有丝毫意外,都是在预料之中的。没办法,看了太多悬疑剧之后,容易这样,剧情尚未过半,就知道编剧葫芦里边卖得什么药了。
这当然也不是编剧赵冬苓的错。编剧没有办法让看过很多电视剧的剧迷依旧猜不到自己的剧情走势。对于这个大结局,它在开局,已经注定了其必然——尤其是那些相对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剧情叙事的电视剧。刘大志失手杀死程春,刘大志一家帮着掩盖罪行,刘大志的姐姐被希望,成为王良的女人。最后,又是王良和刘盈盈联手杀人。这是一个犯罪群像剧,最终,所有坏人都自相残杀。

而这个剧的底子是什么呢?这是电视剧《沙尘暴》有最终“犯罪戏码价值”的地方。换言之,赵冬苓和高群书两位,想要通过这部电视剧表达什么呢?表达人性的黑暗吗?不全是。这部戏想要表达的是,在铁锈区,在资源枯竭城市,更容易滋生出这些人性的黑暗来。我们来看这部戏当中的所有犯罪,基本上都是基于这种生存危机而来的。这部戏,是铁锈区之痛。
但是,如果只把铁锈区之痛搬给观众,那这部戏还是容易沦为一种人性的荒凉状态,不会带给观众们更多的希望感。文艺作品,表达绝望,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完全的绝望背后,一定要有希望在,才是更为高级的。《沙尘暴》一直到所有犯罪分子都死掉,或者伏法,都是人性的绝望。

到了《沙尘暴》最后一个桥段的时候,这部电视剧的最终高级到来。我不知道这是编剧赵冬苓和监制高群书的主动为之,还是电视剧为了过审,而被动加入的。但是,这个最后的桥段,是最为高级的。请允许我把最后的桥段说一说。这个桥段,并不影响大家付费观看大结局,不影响整体观感。
最后的桥段当中,面对荒漠,刑侦男主和刑侦女主对话,聊到了男主的女儿。这孩子,已经上高中,马上去上大学,理想不是走出去,而是要回到这个小城。男主角说,这座小城,虽然矿产资源枯竭了,但是,光伏发电的新能源项目又上马了,小城重新注入了活力,已经又人才愿意回来了,而不是走出去。

这个桥段,实际上是《沙尘暴》最大的温情底色。整部电视剧,都在将资源枯竭城市、铁锈区的人性黑暗,甚至于出现了群体犯罪的问题,没有出现多少人性的闪光点。到了最后,终于进入到了光伏发电的新能源时刻。可能,部分观众会觉得,这不过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一个幌子罢了。实则不然!这是创作者对于中国当下最大的负责任!谁是这场戏的创作者,谁就是中国影视工作者当中的良心。
这场戏最终告诉我,要对中国的铁锈区说不。这些小城,虽然矿产资源枯竭了,但是,新的能源随着更多科学技术的到来,而产生。比如,光伏发电项目。小城当中,有着相对完整的工业建设体系,虽然矿产没了,但是,转而上马光伏发电,则是有着底子的。让小城重新注入活力,才是避免犯罪的最好方式。

《沙尘暴》最终要论证的社会学话题则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小城继续发展,大家都能赚到钱,那弟弟不会面对学费的问题,程春不会面对想要走出去的问题,俩人不会产生意外,姐姐不会面对学费的问题,已经凭借自己的高考成绩,奔向远大前程,甚至于王良,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两千元甚至于更多的工资了。
作家,可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刘三成可以退休,开着车,周游世界了,丁宝元可以带着孙彩云和孩子,来海边看看,琴也许可以带着孙子孙女,看大漠孤烟,或者江南水乡等等。《沙尘暴》最后的桥段,让我们燃起建设中国的最大动力,唯有发展,才能避免这些人性的至暗时刻。(文/马庆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