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表示如果两岸真的打起来,他会第一时间支援前线!
现在敢大张旗鼓说“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送物资支援前线”的郭台铭,估计没多少人还记得,35年前的他根本不是现在这副“大佬”模样。
那会儿他手里就攥着个小工厂,拢共几十号人,连个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要不是踩着大陆改革开放的风口,能不能在行业里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陆正忙着搞经济建设,到处都在招商引资,给台商的政策也特别实在——减税、给土地、简化审批,就是想拉着大家一起把产业做起来。
郭台铭那时候瞅准了大陆的劳动力优势和广阔市场,带着不多的资金和技术,把工厂搬到了深圳。刚开始也就是接些简单的电子代工订单,给别的品牌做配件,厂房是租来的旧楼,机器也没几台先进的,员工们挤在车间里加班加点,才慢慢攒下第一桶金。
说实在的,他能把富士康做起来,大陆的红利占了大头。那时候大陆不仅有充足又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正在成型。从上游的电子元件供应,到下游的物流运输,再到庞大的消费市场,都是他在台湾本土很难找到的条件。
就拿手机代工来说,早期很多国际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都得找熟悉本地情况的代工厂,郭台铭正好借着这股劲儿,把订单越接越多,工厂也从深圳开到了郑州、成都、太原,一步步从几十人的小作坊,做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之一。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撑,就没有后来的富士康,更没有现在能站出来说“支援前线”的郭台铭。
可现在他说的这话,听着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先不说两岸要是真到了“打仗”那一步,根本不是简单“送物资”就能解决的事,更关键的是,他忘了自己的根是怎么扎起来的。
这些年富士康在大陆赚了多少?光是郑州工厂,巅峰时期一年的产值就几百亿,养活了几十万员工,大陆市场给了他多大的利润空间,他心里不该没数。而且大陆不仅给了他赚钱的机会,还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比如为了方便富士康的物流,地方政府专门修了通往厂区的道路;为了保障员工住宿,配套建了员工宿舍和生活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再说了,两岸关系好的时候,他靠着大陆市场扩大规模,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却说出这种容易挑动对立的话,多少有点“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忘了本”的意思。
要知道,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真要是有什么事,首先该想的是怎么维护和平,怎么让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而不是喊着“打仗”“送物资”这种激化矛盾的话。
他作为从大陆发展起来的企业家,更应该明白和平对两岸经济、对企业发展有多重要——一旦局势紧张,不管是大陆的工厂,还是台湾的产业,都会受影响,到时候受损的不光是普通老百姓,还有他自己的企业。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郭台铭这些年在台湾政坛也时不时冒头,说这些话难免让人觉得有“蹭热度”“拉选票”的嫌疑。毕竟靠“表态”博眼球,比实实在在做事容易多了。可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你当年是怎么发家的,大家都看在眼里。大陆给了他成长的土壤,他本该用实际行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而不是说些模棱两可、甚至可能破坏两岸关系的话。
真要是为了两岸好,不如多想想怎么让富士康继续在大陆创造就业,怎么推动两岸的产业合作,怎么让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发展,这些实在的事比喊口号有用多了。要是忘了自己是靠什么站起来的,忘了大陆对他的支持,光说些漂亮话,不仅没人信,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实在。
毕竟大家都清楚,没有当年大陆的改革开放,没有大陆市场的支撑,就没有今天的郭台铭,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