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这则旧闻——

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女生巩俐的作业,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手稿。

第一眼就被惊艳,字体端正大气有锋芒,这泛黄稿纸上密密麻麻手写作业的含金量,只有我们中年人才懂啊。

有网友说,这个作业开头一看就是山东学生,扎心了。

细读下来,小论文写的不错,虽不算深邃,毕竟当时的巩皇才读大一,而且当年没有互联网、没有AI,纯粹是自己的思考。

左右滑动查看

最终这份作业被评为良,中戏标准果真严格。

这些年,艺人没文化被广为诟病。有人调侃,内娱明星文化浓度最高的地方在哪?答案是机场、高铁站。

如果你在机场偶遇明星,很大概率,他们手里的时尚单品会是一本书。有网友坐高铁,偶遇某位凭恋爱黑料出圈的男偶像作势看书,玩梗“书中自有电子书”。底下网友替他解围:他是看见不认识的字,在手机上识图查字儿呢。

至于成语乱用、常用字不会写、两位数加减法算不明白,更是让央视都看不下去,赐名“绝望的文盲”。

郝蕾曾公开吐槽,一朋友孩子成绩不好,朋友就张罗:给送去学表演吧。她毫不掩饰情绪质问:你读不懂书,怎么能读懂剧本?你读不懂剧本,怎么能体会角色?

读书就像怀孕,是真是假,时间久一点所有人都看得出来。

而拥有长久生命力的明星戏骨,无论东西方,都必须是文化打底,修养加持。



87版《红楼梦》海选时,在杂志上刊登了消息,专门设置了一间办公室接收全国各地涌来的自荐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修养的筛选。

陈晓旭看到消息,给剧组寄去自荐信,附上照片和自己写的一首短诗《我是一朵柳絮》:“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这诗的文采未必算是绝好,但胜在灵气,是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文学风格,隐约可以看见舒婷的影子,最好的地方还是它的豁达和洒脱。

后来陈晓旭诗的风格渐渐变了,有了黛玉的忧郁和深刻,比如这首《石竹》:

“虚怀亮节生石隙,春露秋霜染青衣。风骨不朽作书简,留与人间写传奇。”

也只有这样的文学女青年,才能演出“从梅兰芳到现在最好的黛玉”(曹禺先生评价)吧。



这几年女生们被费翔daddy迷得死死的,惊叹还是妈妈辈的偶像靠谱。他随口分享的一大串书单,更像是“为什么越老越帅”的深层答案——

安·兰德《源泉》,威廉·戈尔丁《蝇王》,惠特曼《草叶集》,略萨《酒吧长谈》,海明威《老人与海》《流动的盛宴》《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莎士比亚《理查三世》《麦克白》……

自自然然,开口即金句:

在《十三邀》里,费翔说他的精神导师是玛丽莲·梦露。可惜的是,人们对梦露的认知,几乎全部被美貌、性感裹挟了。

梦露留下的照片,很多张是拿着书本的。她的书房里收藏了大量书籍,包括经典文学、艺术、戏剧、心理学、诗歌、政治、历史、哲学、生理学,还有神学,直到她离世后人们清点,依然超过四百本。

跟她同住过四年的室友,女演员雪莱·温特斯回忆,她们曾经开玩笑列过一个清单,把最想睡的男人列上去。结果梦露的清单里都是博学型的对象,没有一个男人年龄小于五十岁,而当时她才二十出头。她实在是智性恋到登峰造极,清单里竟然有当时七十岁的爱因斯坦,哈哈哈。

能演到顶峰的戏骨,绝不可能是白丁。说到底,文化是艺术的根基。

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以什么思维立世,抵达何种职业高度,拥有怎样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凭的也是文化沉淀。

今天星期天,分享这样一些轻盈的花絮,希望你喜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