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有人预测,1962-1975年出生的农民,晚年或将面临4大难题?
730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在中国农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国家发展的老黄牛,是地里刨食的主力军,更是农村稳稳的基石。他们就是 1962 到 1975 年出生的农民,大家常叫他们 “三线农民”。
这代人跟着改革开放风风雨雨走过来,亲眼看着国家一点点变强,一辈子在田里流汗,为家里、为国家都付出了太多。
可等他们慢慢老了,日子却没那么顺,四个难题压在身上,让晚年过得有点难,有点无奈。
首先是手里的钱不够花。他们没享过城里职工的社保,很多人也没参加新农合养老。养老钱主要靠国家给的低保和儿女帮衬。
到 2024 年,全国 1.5 亿这样的农民里,1.1 亿没参加任何养老保险,每月只能领 200 块左右的低保,比城里老人平均 1000 多的养老金差远了。
这点钱连吃饭都紧巴巴,更别说生病买药了。本想靠儿女,可计划生育让他们大多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们又多半去城里打工定居了。
儿女们在城里压力也大,想多帮衬父母也力不从心。老人们手里没多少积蓄,日子过得总是提心吊胆。
看病也是个大难题。他们没城里职工的医保,虽然能参加新农合,但覆盖范围窄,报销比例低。
1.5 亿人里有 0.8 亿没参加新农合,生病只能自己掏钱,或者硬扛着。
就算参加了,门诊费、药费大多不报,住院报销也才五成左右,还得在指定医院看,不然报不了。
人老了身体容易出毛病,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得常吃药、常检查,可这些花销对他们来说太重了。
有的人为了省钱,小病拖成大病,实在不行就只能卖点粮食、家产凑医药费。
身边没人陪也是种煎熬。农村没多少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主要靠自己和儿女互相照应。
可孩子们大多在城里打拼,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更别说天天陪着了。老人们守着空荡荡的老房子,白天到地里看看,晚上坐在门口等,连个说话的人都少。
时间长了,心里闷得慌,孤独、委屈这些情绪压着,对身体也不好,有的甚至想不开。
文化水平跟不上现代社会也让他们犯愁。他们出生那时候教育条件差,很多人没正经上过学,不少人识字不多。现在社会变化快,手机支付、智能设备他们弄不懂,城里的新规矩也摸不清。
跟儿女聊天,孩子们说的新东西他们插不上话,想帮着带孙子,连辅导作业都费劲。
农村也没多少图书馆、培训班,平时除了看电视、串门,没什么能学新东西、找乐子的地方,日子过得单调又迷茫。
这代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刨食,春种秋收从没歇过,为国家种粮、搞建设,功劳实实在在。
可老了却要面对这些难心事:手里钱不够花,看病报销少,身边没人陪,学新东西又费劲。他们的晚年过得不容易,心里的苦没处说。
其实这代农民的晚年问题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事,也关系着咱们整个社会的安稳。他们年轻时为国家付出那么多,现在该让他们能踏实养老了。
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他们的难处,让养老金能多一点,看病能方便点,身边能热闹点,日子能过得舒心点。毕竟,让为国家拼过的人晚年安稳,才是最实在的温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