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许昌假发的拍摄,一波三折。接触这个选题之前,我本人没有佩戴过假发,没有走进过假发专卖店,更没有拿起过一顶假发反复研究。在线下专卖店,一顶全手工制作的真人发,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奢侈品。
许昌人做假发生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今天,假发也成为了一张代表许昌的名片,也是乡村振兴在非农业领域探索的最好体现。媒体曾报道,许昌从事假发相关产业的人数多达30万人,大约每15个许昌人中,就有1个是发制品行业从业者。假发之都,名副其实。
带着好奇,我们一头扎进了纷繁复杂的万千头发丝里。
2022年9月,许昌假发第一次开机,正逢发制品行业的整体低谷期。俄乌战争,全球疫情,经济衰退,这些看似遥远的宏观因素,都在影响着这个行业的种种。所以当我们的镜头对准流水线时,每一个人都愁云惨淡。
包括摄制组在内,人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各自发愁,这时候白晓菲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她是我们蹲点拍摄假发厂的车间经理,齐刘海,马尾辫,女性,嗓门大,走路风风火火,管理着整个生产车间几百名工人,刚刚迈入四十不惑的阶段。
她是许昌泉店村人,这是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发制品村,家家户户或多或少和假发有些联系。清末民初,假发已在欧美非常流行,被誉为“头上时装”。当年德国商人来中国收购原料,许昌泉店的商人看准了头发生意,在泉店开设了许昌第一家发庄,开始坐地收购头发。如今,许昌有一半以上发制品厂的老板来自泉店村。
2004年8月,白晓菲高中辍学,进入档发厂做工,从此再也没改行。通常,从学徒到成为一个熟练的打发工,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但是晓菲学会打发只用了一下午,她相信勤劳改变命运,她相信自己天生就应该吃这碗饭。一个女性,能让全厂上上下下的工人都服气,是很不容易的。
她说,一直以来,自己信奉一句话,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事,做到极致。乍一听,这句话说得很重。她自觉吃了没文化的苦,家里条件不好,早早辍学,白晓菲由衷羡慕读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希望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在拍摄期间,记录了一次白晓菲一家的聚餐。说起女儿,她很骄傲,小姑娘快上初中了,成绩优异,她希望女儿能在学习这条路上,走得比她远一些。回家路上,晓菲对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这也是她说给自己的:
“这就是妈妈跟你说的, 你上过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你有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见解, 可以从事不一样的行业。妈妈干这一行累不累,累,因为妈妈没有文化。底层要吃底层人的苦,上层人要吃上层人的苦, 但是上层人吃的苦和底层人吃的苦,绝对不是一个概念。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搁到啥时候都不过时。”
王鹏,许昌市灵井镇桂村乡宫后村人,今年56岁,依靠在各地收购头发谋生,足迹遍布内蒙古、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头发,支撑起了王鹏一家的生活。往常,他出门收货的频率是每月一次,短则七八天,长则十天半个月。
外出收头发,需要走南闯北的勇气,需要有交流的技巧,还有些许的市侩。王鹏买到的头发,都是当地收发人挨家挨户收回来的,有理发店里的,也有村里收集来的,一包一包装在塑料袋里,大体按照质量、长短分类。为了保证质量,他会拆开每一包检查,合适的就装进麻袋,这是他们亲自去全国各地收发的意义,买到的每一斤头发都知道好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所有人发中,最上乘的原材料是年轻女孩未经烫染的辫发,长度越长,价格越贵。不同地区的头发也是品质各异,西北地区的头发,绒毛多,发色偏黄,而南方的头发水分足,发质更好。大多数时候,头发好不好,摸一把就知道了。
全国各地的头发,是如何汇集到许昌的呢?最开始,就是很多像王鹏这样的收发人,他们带一把剪子,一把尺子,一杆秤,再加一面镜子,足迹遍布全国。常年游走于各地的许昌收发人,建立了一张固定的网路,源源不断地把头发输送到许昌。
如果我们把背景再拉得更大一点,近几年,由于国内原材料紧缺,头发的收购从中国扩展到了印度、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但是中国人更柔顺的发质,依然是制作顶级假发最好的原材料。
我们拍摄的发制品工厂叫奥蕴,英文名字是All win,共赢,也是许昌假发的缩影。报团取暖,合作共赢。最开始,他们大多都是从村子走出去收头发,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开始打通上下游的渠道,开始有了家庭小作坊,对生发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慢慢开始有了工厂,对头发进行更多工序的处理,最终不同品类的发制品,能够远销海外。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也解决了附近村镇的劳动就业问题。在非洲,假发被称为“黑金”。这些勤勤恳恳的工人,就是“黑金”的缔造者。对他们来说,如果在家门口有工作,那么就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在影片中,工人们戴上亲手制作的头发,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认可和褒奖。
走秀前,每一位参与走秀的姐姐都挑选试戴了假发,她们有些许羞涩,但更多是由衷的高兴。平时,她们不会佩戴假发,大多也没有时间打扮,但是走在T台上,美丽且自信。很欣喜,有机会见证她们的另一面。
十二月底,我们踉踉跄跄,完成了拍摄。坐过25小时绿皮火车硬座,在零下二十度的内蒙收头发,在轰隆隆的工厂里,从夏天到冬天,看头发是如何从一团乱麻变成时尚icon。于我自己而言,长舒一口气,这个过程更多是学习,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与每一位拍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观察他们,看到他们身上的勤奋与努力,暗中自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每一个地方都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多种发展方式和路径,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希望镜头里,努力的人,总会收获美好。
看看新闻记者: 纪录片《田野之上》分集导演 赖瑗
编辑: 姜晨
责编: 朱永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