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过,气温逐渐升高,蛇类等爬行动物开始频繁出现。
公园、小区、民宅、果园里、山路上……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5月3日下午,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小川镇村民刘大叔家中突发惊险一幕:
一条近2米长的菜花蛇钻入卧室彩条布顶棚,蛇影在布料下诡异地游动。
随后刘大叔报了警。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
到场后民警观察发现,蛇身距离下方衣柜仅半米,随时可能突破脆弱的彩条布。
他们就地取材,将3米竹竿与铁丝制成”锁蛇钩”,
一人挑动蛇尾扰乱方向,另一人持麻袋精准接应,最终将这位“不速之客”安全“请”出民宅。
“当时头顶布料‘沙沙’响,鼓起的大包还会蠕动!”刘大叔回忆仍心有余悸。
4日,湖北省黄石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
阳新县兴国镇惠美佳超市附近一居民房内有蛇出没。
该住户无法分辨此蛇是否有毒,于是立即拨打119电话寻求帮助。
马蹄湖消防救援站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处置。
到场后,消防救援人员得知现场情况是一条1米左右长的蛇进入室内。
消防救援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进入房间勘查,随后发现了该蛇的踪迹。
一名消防员利用捕蛇器快速夹住蛇的头部,另一名消防员使用捕蛇器迅速压住蛇的身体,两人通力合作顺利将蛇抓捕并装进了编织袋里。
过去的4月份,杭州消防已经接到160多起抓蛇类警情。
“户外室内的都有,有的还不小咧。”一位消防员说,“天气转暖,大家出门郊游踏青,一定要小心这些藏起来的不速之客。”
其实,在山东不少地区也会遇见蛇类。
2024年五月份,在泰安某村庄果园中也同样出现了蛇的身影。
村民束手无策,选择立即报警。
泰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接警后,立即调派辖区消防救援站赶赴现场实施救援。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蛇已被纱网“困住”,立即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捕蛇器进行抓捕。
消防救援人员首先用剪刀,将缠绕在蛇身上的纱网剪掉,然后将蛇装入编织袋内,带到野外放生。
哪些地方容易遇到蛇?
1.草丛、灌木丛:蛇类喜欢隐蔽在茂密的植被中。
2.溪边、池塘边:水源附近是蛇捕食青蛙、老鼠的常见场所。
3.山路石缝枯木堆:蛇可能藏匿在缝隙中避暑。
4.农田、果园:耕作时易惊扰到蛇类。
那么,如何区分这些毒蛇呢?
重庆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西南大学副教授段彪表示,它们的形态特征比较明显:头部呈三角形,颈部明显,尾急尖。
尖鳞原矛头蝮(“烙铁头”)。
从蛇的性情上来说,一般无毒、微毒的蛇没有毒牙(连着毒腺)这种“致命武器”,所以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人还没有走近,它们就先逃跑了。市民碰到多数行动机敏的蛇,应该都是无毒或者微毒的。
而毒蛇有“致命武器”傍身,行动就相对迟缓。例如蝮蛇(俗称烂草蛇),常常会一动不动盘曲在草上,有人经过也不一定“挪窝”,这种时候,路人如果没有惊扰到它们,它们也不会主动攻击人。
如果碰见这些“不速之客”,我们该怎么办?
1、日常注意关好门窗,家中、院内避免种植大量植物。
若在家中发现蛇的行迹,应关好门窗防止蛇乱窜,人员立即撤出屋外并迅速拨打报警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前来处置。
2、在户外活动时要穿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裸露;可在身上涂抹硫碘软膏或风油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能够有效驱赶蛇类。
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在户外遭遇的话,不要惊动它,应缓慢退到安全地带等待其离开。
3、不要进入无人打理的茂密山林,更不要轻易翻动草丛、石块;实在要穿过草木时,可采取“打草惊蛇”的办法,先用棍子探路,蛇听到响动便会溜走,人再慢慢前进。
另外,民间一直有“雄黄驱蛇”的说法,但雄黄到底能不能驱蛇,段彪说自己没有验证过。但雄黄含重金属,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最好的驱蛇办法,其实是通过“灭鼠”等方法来减少蛇类食物、清理房前屋后柴草杂物来减少蛇类栖息。
被蛇咬后该如何处理呢?牢记“三要三不要”!
三要:
1.保持冷静:立即远离蛇,避免二次咬伤,记住蛇的形态(颜色、花纹),方便医生辨别毒蛇种类,尽量全身制动,尤其是受伤肢体,伤口相对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位置。
2.去除束缚物:摘掉戒指、手镯等,避免肢体肿胀后难以取下,同时导致肢体坏死。
3.尽快就医:拨打120或就近送医,争取在2小时内获得抗蛇毒血清治疗。
三不要:
1.不要用嘴吸毒:口腔黏膜可能吸收毒素,导致中毒加重,禁忌盲目涂擦中药。
对于电视剧中常见的被毒蛇咬伤后用嘴吸毒,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杨树青叮嘱“千万别学”,因为吸毒液容易引起患者二次中毒。
2.不要切开伤口:操作不当可能加重出血或感染。用刀切开伤口放血排毒、自行寻找没有经过确认疗效的草药外敷等做法,都是无用的,反而会延误救治时间。
3.不要绑扎过紧:错误结扎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仅限部分神经类毒蛇咬伤需松紧适度绑扎)。
毒蛇咬伤救治黄金时间是2-4小时。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应特别注意防蛇。
公安民警特别提醒:
夏季蛇类活动频繁,遇蛇应保持镇定,立即退至安全区域并报警,切勿擅自捕捉或惊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成县公安局、鲁中晨报、太安消防、澎湃新闻、黄石消防、科技日报、新华网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