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房地产“一本万利”的大旗最终落幕。
曾经无数涉足房地产领域的老板一夜之间身价百亿千亿,如今锒铛入狱、背负巨额债务无法偿还,比比皆是。
从许家印到王健林,甚至李嘉诚都在“断臂求生”。
河南一家房地产公司更是被“裁员”“债务高达千亿”。
明明曾经是消费者信赖的房地产企业,没想到如今却变成“人人喊打”。
曾经全河南几乎所有项目都有建业房地产的身影。
只可惜也陷入“债台高筑”无法偿还的局面。
房地产翻车现象如今已经成了常见问题,房地产泡沫经济更是凸显严重,不少涉足房地产业的老板纷纷选择转型或重新发展
提到河南建业房地产就不得不提及创始人胡葆森。
在上个世纪能够成为一名大学生能力毋庸置疑,更不掺杂任何水分。
胡葆森自郑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借助当时的政策南下发展,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
这份勇气和远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比拟的。
胡葆森当机立断选择来到香港,不仅仅是收入高,而是因为在香港可以见到更多的市场环境也能历练更多社会经历。
那段时间他疯狂吸收自己从未见识过的社会知识,同时也为自己积攒本钱。
从那时开始胡葆森就知道“不可能一辈子打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事业”。
胡葆森在蛰伏也在瞅准时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响起后,胡葆森自知时机已到,火速回到家乡郑州。
他要利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自己也为家乡发挥一份力量。
房地产领域就是他看到的前景和希望。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远见,那时候房地产领域并不受到大家的重视,可胡葆森却觉得未来这片领域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零开始,胡葆森亲力亲为,没有人就自己做,没人跑手续就自己跑手续,没有团队组建团队,就这样一点点做起来。
硬生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站稳脚跟。
他深知一二线城市容易套紧资金的弊端,所以果断选择从三四线城市开始。
从接触房地产那一刻起,胡葆森曾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河南老百姓都住上好房子”。
可以说这些年胡葆森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同时他也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导致河南多方面的产业胡葆森均有涉及。
你可以说他懂得规避风险,也可以说他野心勃勃。
的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胡葆森当年在金融危机风暴来临之际保护住自己的企业,扛住了冲击。
这一点也成为其他企业向胡葆森学习的根本原因。
相信大家都知道2008年前后有多少企业一夜之间破产清算,又有多少企业家破人亡。
在那些年里胡葆森带领建业集团闯过了风风雨雨,用稳扎稳打的态度和行为为企业保驾护航。
从而屹立三十多年不曾倒塌。
作为创始人的胡葆森同样也积累了不少身家,更是荣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毫无疑问的是从1992年起胡葆森创办企业为河南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大贡献。
如果说前几十年建业集团属于保守发展到2019年建业集团终于迎来“开花结果”的高光时期。
河南省122个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均被建业房地产企业覆盖,年销售额高达千亿。
在当年这个数据无疑是惊人的。
销售额高达千亿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数字仅存在河南省以内。
大家可想而知建业房地产所覆盖的项目和铺开的商业版图之巨大。
那时候谁人不称赞胡葆森的意气风发和风光无限。
他本人更是许下豪言壮语对未来信心十足。
建业集团更加引人注意的是缴税。
据了解2020年建业集团缴纳税额高达86个亿,是明晃晃的河南纳税大户,位居全省企业第二名。
文旅类、商业类、农业类、房产类等等各方面火力全开。
似乎也是在预示着“坠落前的疯狂”。
建业集团斥巨资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成为当时河南文旅项目的新地标。
也的确是展现了河南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人文背景。
更是以这种方式诉说着河南的悠久文化。
有关人士更是认为建业集团这种行为是在从房地产领域转向轻资产领域转型的重要标志。
河南当地人谁不知道“建业集团”品牌影响力巨大。
不仅如此创始人胡葆森更是为企业“添砖加瓦”以自身形象“植入”企业形象。
例如发表感言时明确表示“自己30年来未曾更换过手机号,用这种方式接受来自四面八方客户的投诉”。
这番感言让建业集团的形象愈发立体和深刻。
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各个领域的合作者,对建业集团无比信赖。
旗下各个领域项目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急速扩张。
建业集团又被当地人称为“河南王”。
可谁都没想到这份信任并没有走到最后,最终胡葆森还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2024年建业集团总负债已接近1500个亿。
2023年6月建业集团未完成对一笔美元债利息的支付,这也代表着建业集团外忧内患问题愈发明显。
境外美元债务压力牢牢粘附在建业集团“肩上”。
近140亿元的优先票据最终被划分为短期债务,这也加剧了建业集团债务危机。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胡葆森也曾尝试“抵抗”只可惜并未取得成功。
收益是有的,但面对的债务压力却并非有限的收益可以应对。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建业集团旗下的房地产销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似乎上天也要收走胡葆森前半生的幸运。
2021年“天灾无情”疫情和水灾的双重打击,似乎也让建业集团“很难翻身”。
一度损失超50亿元。
大家都清楚在那段时间里各行各业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房地产和旅游业。
一夜之间建业集团房地产项目损失拦腰折戟。
前方的销售额根本无法弥补和偿还整个集团欠下的高额债务。
在2022年公布的房地产销售额数据中,竟然同比减少了60%;
2023年上半年继续减少20%,此时的建业集团陷入到“寒冬时期”。
想要偿还债务基本不可能。
曾经在金融危机中保护建业集团不受损失的项目,以及后期的疯狂扩张,如今成为建业集团身上最严重的壁垒和负担。
更别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项耗资60个亿的巨额工程。
虽然当初营造的是整个河南形象,可如今建业集团已无力承担此项目的高额支出。
甚至可以说对建业集团是一种负担。
不仅如此建业集团的债务危机更体现在裁员方面,整个集团裁员人数量高达61%。
一夜之间上千名员工失去工作。
有人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也有人在失业中失去梦想。
最后整个建业集团开始大规模的调整公司架构。
据内部工作人员称建业集团用这种方式“逼迫”员工离职。
虽然我们看现在建业集团并未宣布破产,也并未继续做出大的变化,和商务项目出售等合作内容。
但从发布的2024年年报中明显看出如今建业集团一直处于亏损,仅去年一年亏损高达40个亿。
这个数目对整个企业来讲并不友好,甚至可以预测到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转型和调整债务,规避风险,面临的很有可能是清算或合并。
自进入2025年以来建业集团仍旧处于亏损状态,且下降速度持续递增。
未曾出现回暖迹象,业务合作和资金注入方面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其实从如今建业集团面临的局势来看已经到了“存亡之秋”之际,此刻如果集团未曾成功实现转型或进一步发展。
巨额债务将会成为压垮企业倒塌的根本原因。
如今房地产已经进入泡沫经济时代,建业集团的未来仍然面临严峻考验,是否能够“涅槃重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这家企业能否继续成为河南“顶梁柱”还需要共同见证。
信息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新浪财经 金融界 湖北长江商报
中国房地产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新浪财经
金融界
湖北长江商报
湖北长江商报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