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猜你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如释重负的时刻。
那就是,从体检中心拿到那份厚厚的报告,快速翻到最后一页的“医生总检”,看到“未见明显异常”那几个字。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又为生命账户充值了一年,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熬夜、点外卖了。
这个小小的仪式,是现代都市人给自己的一份确定性,一份安全感。
直到北京那位女律师张晓玲的故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把我们所有人的这份“小确幸”炸得粉碎。
连续十年,在著名的爱康国宾体检,每年都是“未见明显异常”。结果2024年,在另一家机构一查,肾癌,而且已经是晚期,骨转移。
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十年?一个自律的、相信专业的精英律师,用十年时间信任一家头部体检机构,换来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结局。
这事儿一出,群情激愤。网上到处都是对爱康国宾的口诛笔伐,骂它“无良商家”、“草菅人命”。爱康国宾也两次回应,说我们没漏诊,我们当年报了“钙化灶”,而且这个癌发展得特别快,我们没责任。
你看,这就像一场罗生门。我们这些外行,也搞不清B超影像上的一个“钙化灶”和一个“肿瘤”之间,到底隔了多远的距离。
但今天,我不想带你去断案,去争论到底是谁的责任。因为那样,我们很可能只会得出一个“这家公司真坏”或者“这位律师真倒霉”的结论。
我想邀请你跟我一起,往深处想一层。
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根本不是某一家公司、某一个医生的偶然失误?而是这个行业,从根儿上,它的商业模式就埋着一颗定时炸弹。
我们普通人以为,我们花钱去体检,是购买“健康保障”。但实际上,我们从商业体检机构那里买到的,很可能是一个叫做**“无反馈产品”**的东西。
啥叫“无反馈产品”?别急,我们先把场景拉开,看看更多的细节。
张晓玲律师的遭遇,是个案吗?你稍微一搜,心就凉了半截。
安徽的李先生,在爱康国宾体检,报告说“肺内结节、肺内炎症”。听着像小问题吧?结果几个月后确诊肺癌。后来找专家把片子一对,说那个2.7厘米的病灶,体检的时候就已经在了,但报告里压根没提它的风险。
银川一位33岁的女性,连续两年在爱康国宾做宫颈癌筛查,都没问题。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子宫全切。一个家境本就艰难的家庭,瞬间被拖入深渊。
最讽刺,或者说最黑色幽默的是什么?
是爱康国宾的创始人张黎刚先生,在2018年,自己就曾振臂高呼,炮轰行业乱象。他说:“行业里边也有真体检、假体检。也有我们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把血倒掉了,直接给结果。”他还说,“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
这番话,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可几年后,这些话像一把把回旋镖,嗖嗖地全都飞回来,精准地打在了自己身上。
卫健委抽查发现,有的民营体检机构,CT影像阅片时间平均只有4.2分钟,而公立医院是15分钟。北京爱康国宾旗下的门诊部,就因为“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被罚过款。
你看,当一个行业头部企业的创始人都公开承认存在“假体检”,而他自己的企业也深陷各种“漏诊”、“误诊”的指控时,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简单地用“坏人”或者“倒霉”来解释了?
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层的、系统性的力量在驱动。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个概念——“无反馈产品”
想一想,你去看病,去的是一家正规三甲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医生看了你的片子,说:“你这是A病,得做手术。”
这个诊断,就是一个产品。但这个产品牛在哪儿?它有一个极其强大的“反馈闭环”。
你做了手术,如果病好了,说明他诊断对了,口碑+1,奖金+1,没准还能写个论文。如果病没好,甚至更重了,你和你的家属会立刻找回去,轻则投诉、在外面宣传这家医院不行,重则纠纷。
这个“诊断”的后果,马上就会反作用于医生和医院本身。
医生的声誉、收入,医院的口碑、评级,都和这个“诊断-治疗”的闭环,死死地捆绑在一起。所以,他有极强的动力,要把这个“诊断”尽可能做对。
一个优秀医生的价值,就是在这个残酷的、即时的反馈系统里,被千锤百炼出来的。
好,我们再来看商业体检机构。
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卖给你的,是一份“报告”。当你拿到这份报告,它的服务交付,其实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对于体检机构来说,最理想的客户是谁?是你我这样,大概率没什么大毛病的普通人。一年一次,过来走个流程,花几百上千块,拿走一份“未见异常”的报告,然后彼此相安无事,明年再见。
这简直是完美的商业模型。成本可控,流程标准,客户满意度还挺高——因为没人喜欢在报告上看到坏消息。
那问题在哪儿?问题就在于那“千分之三”的癌症概率,就在于张晓玲律师这样的“黑天鹅事件”。
对于一个真正有早期癌症的患者,体检机构的报告,实际上是一个“待验证”的半成品。它的对错,无法在体检机构内部得到验证。而是在一年后、两年后,在另一家医院的诊室里,才被最终宣判。
这时候,反馈的链条已经变得太长、太弱了。
你想,一家体检机构,每年服务100万人。假设癌症发病率是千分之三,那就是3000个潜在的癌症患者。为了精准地把这3000人筛出来,它需要聘请多少像三甲医院那样经验丰富的影像科、B超科专家?需要给他们多高的薪水?需要让他们花多少时间在每一张片子上?
而这些专家,在99.7%的时间里,看到的都是健康的片子。这在商业上,划算吗?
所以,更“经济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是聘请一些经验尚可的医生,或者干脆是技师,用标准化的、更快速的流程,来处理海量的、大概率正常的体检需求。这样做,能完美地服务那99.7%的健康客户。至于那0.3%的疑难杂症,就成了一个概率问题。
你看,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良心”问题,这是一个深刻的“商业模式”问题。
它的产品,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让它感到切肤之痛的“反馈机制”。它的利润,恰恰来自于服务那些“不需要反馈”的健康大多数。
更深一层的问题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这个“无反馈”的模式,为什么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一个年入近3000亿的庞大产业?
因为它被困在了一个系统性的“孤岛”上。
我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常识:在国内,你去三甲医院看病,拿着一份商业体检机构的报告,几乎所有医生都会跟你说:“对不起,我们不认。麻烦你,在我们这儿重新查一遍。”
这句话,像一道天堑,彻底斩断了商业体检机构和主流医疗体系之间的连接。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体检机构这个“零件制造商”,它生产的“零件”(体检报告),永远没有机会被装到“汽车”(临床诊断与治疗)上,去跑一跑,看看到底好不好用。
它无法从下游获得最权威的校准。它漏诊了,下游的医院不知道;它误诊了,下游的医院也只是让病人重查一遍而已。它成了一个医疗体系之外的“体外循环”,一个封闭的、自我校验的系统。
再加上我们都知道的,法律赔偿的力度。银川那个宫颈癌晚期的女士,最终拿到的赔偿是十几万。这点钱,对于一家年收入几十亿的巨头来说,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更像是一笔“业务耗损”。
一个没有下游校验、又没有上游强力惩戒的商业模式,你指望它能有多大的动力去提升自己最核心、但也最昂贵的能力呢?
结语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劝你别去体检。
而是希望我们都能建立一个更清醒的认知。
当你走进一家装修精美、服务周到的商业体检中心时,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购买的到底是什么。
你买到的,不是一份“健康保证书”,而是一个“概率筛选器”。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大概率健康的你,从人群中筛出来,让你安心。但它对于精准捕获那些小概率的、潜藏的“黑天鹅”,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它就像一个安装在你家的烟雾报警器。在99.9%的日子里,它沉默不语,让你觉得岁月静好。但你绝不能把家里的消防安全,全部寄托在这一个报警器上。你还得自己多留心,知道消防队的电话是多少。
对于我们的健康,体检报告只是一个路标,而不是终点。尤其是当你的身体已经发出某些信号,或者报告上出现任何你看不懂的“术语”和“可能”时,请务必拿着它,去到那个拥有强大“反馈闭环”的地方——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去获得那个最关键的“闭环验证”。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几乎一切都可以被包装成产品来售卖,包括我们的“健康焦虑”。
但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看清每一种产品背后,真实的商业逻辑。
因为当我们为了一份廉价的安心,而放弃了审慎的追问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远超自己的想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