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峰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图:晚年时期的赵烈文


赵烈文是晚清历史上一位奇人。尽管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个人很值得讲一讲。

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讲他三件奇事。其中有两件事非常神奇,令人不可思议;另一件事则是他人生经历下,记录的一段罕见珍贵历史。

赵烈文,生于1832年(即道光十二年),字惠甫,晚号能静居士,江苏常州人。

赵烈文自小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其家族中走出过9位进士。

他的父亲赵仁基是大清中后期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诗人,道光六年的进士,曾任过平阳知府、江西赣南兵备道。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朝廷升任赵仁基为湖北按察史。不过,令人可惜的是,朝廷谕旨下达才十余天,赵仁基使忧愤而死,时年仅52岁。

赵烈文少年时十分聪慧,4岁即进入私塾读书,年少时就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乡里。

不过他在考中秀才后,此后的科考中便不太顺利了,三次皆落榜,25岁前后便放弃了科举之路,专注于经世之学。

在大清时期,一个只有秀才学历的读书人,是很难步入仕途的,但他是个例外。

如果他不是晚年坚持辞官归乡,以我的分析判断,他做到地方三品大员如一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臬藩道台等职位,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这一切都与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才华以及社会背景有关。

赵烈文一生的经历倒没有什么特别传奇的,但其一生中却有三件堪称传奇,可谓独步晚清。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一、入幕湘军幕府,深受曾国藩赏识,成为其关门弟子;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图:中年时期的赵烈文

1855年,时年23岁的赵烈文被其姐夫周腾虎引荐给了曾国藩。

周腾虎,生于1816年,曾先后任过林则徐、曾国藩的幕僚,辅佐过二人,深为其二人所器重。

当赵烈文来到曾国藩身边后,曾国藩有心要考察一下这位素负才名又一身傲气的文人,以此确定是否可以留在身边。

二人首次交谈之后,曾国藩便把打发到驻扎在江西宜春樟树镇的湘军周凤山营去观摩学习,想以此打一打他身上年轻人的傲气。

谁料,当赵烈文参观返回曾国藩大营后,对曾国藩所办的湘军不仅没有一丝的赞美与肯定,而是直接提了一大堆尖锐的问题。他最后下结论道:

“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图:湘军创始人曾国藩


曾国藩平生最讨厌那些什么实事也干不了,而只会纸上谈兵、空口大话夸夸其谈的书生。

所以,曾国藩见赵烈文这么一讲,心中顿时十分的不悦,对赵烈文的态度也冷淡了下来。此后几日,也不安排赵烈文任何工作。

赵烈文看出曾国藩对自己有了成见,并无重用之心,于是主动向曾国藩请求辞行归返。

曾国藩也不加挽留,随便其行。

然而,就在赵烈文收拾行旅准备次日离去之际,曾国藩突然收到湘军在樟树镇太败的消息。

曾国藩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自己花大力气所创建的樟树镇湘军营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周凤山湘军营大败后,曾国藩随即陷入了危险之境。众将环聚于帅营中商讨守城之策,但却“盈亭终日,迄无良策”。

是日下午,赵烈文进营帐向曾国藩辞行请归,见曾国藩满面愁容,他自认反正要走了,不妨再斗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能不能被采纳则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赵烈文躬身施礼后,便对曾国藩道:

“省城(注:指江西南昌)三面滨河,贼上游无水师,而我军战船二百余艘,守之有余,贼断不能合围,且城内兵勇万众,登陴足用。贼黠甚,必舍省而东袭抚建,绝我饷源,唯此可虑耳。”

赵烈文的意思是讲,江西省城南昌三面临水,太平军无水师,而我军有水师战船200余艘,固守南昌一城那是绰绰有余,更何况城内还有兵勇近万人,登高依城固守,绝不会有事。现在所忧虑者,乃是抚州。太平军部队很是狡猾,要防止他们舍弃南昌后而去东面袭击抚州,切断我军粮饷。

赵烈文这一番话,可谓站得高看得远,一举道出了当时局势的要害。

曾国藩何等人矣,一点即通,深以为是。于是赶紧按此方案部署,命人致南昌于不顾,急派一支湘军劲旅在南昌到抚州的路上设伏,截杀太平军的偷袭部队。

果不其然,太平军一支主力在奔袭抚州的途中,遭到湘军的截杀,由此大败。

一时之间,不仅南昌之围被解除,而且重创了太平军一部。

由此,曾国藩对赵烈文刮目相看,颇为惊奇这这年轻秀才察人察事的眼光之犀利毒辣,于是极力挽留,礼之为上宾,又送其200两银子礼聘其加入幕府。

但是,在赵烈文入幕不久,其母病重,不得已只好辞谢而归,回到阳湖(即今天苏州市)侍奉老母。

赵烈文这一去就是6年。

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6月,太平军攻打江苏苏州,把战火烧到了赵烈文的老家。

赵烈文侥幸抢得一辆马车,一家人这才从死亡之境中躲过一劫,逃了出来。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当曾国藩得知赵烈文脱离险境,正在逃难的途中,于是派人把他找到后,再次诚邀其重新回到湘军幕府,帮助其襄赞军务。

赵烈文收到曾国藩的信后,没有再丝毫犹豫,立即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不到一周便冒雨赶到了安庆,直奔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大营。

曾国藩与赵烈文在安徽安庆池州东至县再次相逢。

这让曾国藩无比惊喜,立即聘请赵烈文再次入幕,协助自己处理文案及军务。

此时赵烈文已年近三十而立之年,加之其母病重的几年,除了侍奉母亲外,他几乎足不出户,一心在钻研经世致用,其学问精进甚猛。

赵烈文读书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像一般读书人,只是沉浸在书斋古籍文史经典之中,而是非常关注外面的世界,对西方书籍亦有所涉猎,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体系。

当此时曾国藩见到赵烈文时,曾国藩刚刚经过安徽祁门之败,把湘军大营才移至东至县东流不久。

二人交谈之后,曾国藩越发觉得赵烈文博学多识,对当世之事务及时局洞察分明,见解往往有独到之处。于是曾国藩对赵烈文委以重任,不仅让其参与军务,而且军书奏章,悉由其经手裁定。

在军务间休之余,曾国藩常常与赵烈文在一起交流闲谈。

此后,曾国藩越发赏识他,两人处于亦师亦友的关系,亲如弟子家人,成为无所不谈的忘年之交。

至后来,甚至于一天之中有时“往往密谈达三四次”之多。

赵烈文呢,则不仅敬仰曾国藩的人格事业,而且十分敬佩他的渊博学识,于是自请称弟子拜到了曾国藩的门下。

由于从这以后,曾国藩一生再也没收过学生弟子,赵烈文便成了曾国藩一生的关门弟子。

曾国藩从此更加重视赵烈文,二人无所不谈,即使朝野一些敏感的话题,他们二他也能倾心相谈,从不会彼此设防。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二、石破天惊,赵烈文首次提出“全球一体化”的思想理念;


咸丰十一年(即1861),赵烈文一到湘军帅营,便经曾国藩上了一封万言书,他在信中讲道:

“外国夷人,政治修明,国家治理,民力富强。人人奋勉,好胜心强而以不如别人为耻,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政务民情,险阻风俗,今天一个图谋,明天一个说法,考察事情唯恐不明确,观察事情唯恐不细微,搜集我们的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兢兢业业,从未有间断过。

以此观之,他们的志向不在小,国家祸患,再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信中赵烈文进一步推理总结道:

“中国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虚文,写习使用繁琐苛刻礼仪,而外国方面务求专精简一,讲究实用。似乎未来大势是天意要‘开通六合’。”

在这里,赵烈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清楚地预见,未来世界的大势是要实现宇宙空间全部联通。

赵烈文关于“未来大势是天意要‘开通六合’这一观点,用今天我们的经济术语表示,便是“全球一体化”。

这在那个时代,无异是石破天惊的观点。

赵烈文又进一步指出说,外国人也并不是什么超出人类的异人,其政策方法也不是什么奇异之术,只要我们仿其所为而用之,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曾国藩深以为是,由此曾国藩走上了洋务运动,并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之一。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三、准确预见了大清灭亡的时间,曾国藩听后也无法反驳;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图:曾国藩的真实影像


1864年(即同治三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南京被攻陷,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成为了历史的一页。

此时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生活上相对安宁了不少,但其身份健康则已海河日下。

但是,只要有空他仍喜欢与幕僚兼学生弟子的赵烈文聊天,臧否当朝人物,讨论朝廷内外形势。

1867年(即同治六年)7月21日的晚上,病中的曾国藩与身边的赵烈文该起了当朝时局。

曾国藩忧心忡忡地道:

“近闻京城来人,言京中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听后,赵烈文不急不缓地答道: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然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听后无比的惊讶,也困惑不解。一个靠湘军万千将士用鲜血与生命才保住的王朝,在赵烈文的口中却说灭亡最多不会超过五十年了。

这令曾国藩在感情与理智上怎么都无法接受,但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反驳理由,于是追问道:

“然则当南迁乎?”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如果出现了地方某个军阀做大,危机到了王朝的存亡,那么朝廷难道就不可以仿效前朝如东晋南宋等,迁都南下,以此维系半壁江山么?

赵烈文答道:

“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

况且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国藩听后沉默良久,幽幽自叹自语道:

“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论?”

赵烈文叹了口气答道:

“如师身份,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然生死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亦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所关甫大而忍恝然乎?”

闻之,曾国藩不再言语,长久地沉默,不时发出幽幽的叹息之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仅仅4个月后,历时268年的大清王朝便灭亡了。

从时间上看,从赵烈文1867年时判断大清王朝会在50年内灭亡,到1912年时不过45年。这种精准的判断,在晚清时期,赵烈文是第一人。这不能不让人称奇。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四、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同治皇帝的一件事后,赵烈文在当年便辞官归乡了,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图:同治皇帝画像


1874年3月,时河北易县知县的赵烈文接到上谕,近日同治帝将要驾临清西陵祭祖。

作为地方主要官员,赵烈文当然要亲自前来迎驾。正是此次迎驾,赵烈文首次得以有机会亲距离观察到同治皇帝,并在其《静能居日记》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成为关于同治皇帝的一段信史。

这一年,同治帝满18岁,是其亲正的第一年。

为了敬天法祖,亲正后的同治帝特地选择清明节前来河北易县清西陵祭祖。

这一天,天刚亮没不多久,同治皇帝一行便到达了清易县境内。

同治帝骑着马,穿着石青褂蓝袍,在向导大臣牵马的引导下,缓缓前行。当他看到道路的前方跪地迎接的诸臣时,便停了下来。

同治帝问赵烈文跪着的都是些什么人,赵烈文将这些人的官职和名字一一如实以对。

同治帝注视一会后便继续出发,其周围有手执豹尾枪的十名贴侍卫环绕,其他护从约八百余骑。赵烈文则继续跟从在空轿之后。

由于同治帝更喜欢骑马,因此很少坐轿子。

一路上同治帝面色和蔼,跟身边的人有说有笑,并且要求卫兵们不要阻挡路边的百姓观看他。

过一个河时,同治帝骑马登上露台,往下边扔橘子,看到老百姓抢他扔的橘子,同治皇帝被百姓抢橘子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

这次迎驾后不久,赵烈文便打算辞官归乡。

此时,赵烈文才42岁,但是已经不愿再为官了。

1875年1月11日,赵烈文向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提出辞官归乡,李鸿章没有同意,极力加以挽留。

到了第二天,赵烈文准备再次提出辞呈。

可是,就在这一天(即1875年1月22日),赵烈文便获悉了同治皇帝已于此前一天驾崩的消息,这让他内心无比震憾。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午刻至督署上谒,则已接凶问,于初五酉刻上宾矣。疏远小臣,无涕可挥,惟觉心中震荡不宁而已。”

由于皇帝突然驾崩,赵烈文辞职的事,李鸿章自然没有及时批准,并又一次挽留他。

赵烈文对李鸿章解释道:

“烈辈在世,譬一草芥,自揣无益于人,胡为久恋栈道。”

不久,赵烈文的辞呈终于获得李鸿章的批准。他回到了家乡苏州。

晚年,赵烈文致仕归乡后,给自己买了一大块地,前后花了十多年建起了一座园林式的私人豪宅。

其豪宅仅房间就有120余间,院内名贵树木、人工湖、凉亭、假山、花卉等一应俱全,充分展示了江南山水园林的神韵风貌。

在家乡隐居的岁月,赵烈文仍然关注着朝野大事,并保持着与李鸿章的通信。

1878年,当赵烈文听说朝廷终于派遣公使长驻英国后,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热情赞扬郭嵩焘的这一壮举时写道:

“五十之年,爵位无所慕,禄利无所取,独出身冒泷涛万里之阔,此士君子之盛节,古人之所稀有。”

在赵烈文看来,郭嵩焘的此番出使,行程上万里,凿壁西欧,虽汉代苏武出使匈奴、班超出使西域及乌孙诸国,也比不了这次出使的光荣耀眼。

这件事上亦可看出赵烈文的眼光与思想远远高于那个时代。

1886年,时年54岁的赵烈文又在当地迎聚了一对姐妹花为妾,过上了佳人绕身、红袖添香的文人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

1893年,有晚清一代奇人之称的赵烈文病逝于家乡苏州,享年61岁。(全文终)

——青峰,2025年元月18日于鄂西夷陵古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