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热播的剧可谓是神仙打架,强强班底上阵对打,各方面几乎可以说势均力敌。

各大题材卯足了劲,层层把关,欲以强号召力调动全网热度。

古装、现代剧登场,一决高低。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势在必得夺取爆款名额,线下线上,营业CP卖力宣传。

流量这块大蛋糕,谁来了不想第一个搬走呢?

可要拿下,也绝非轻易。

至今为止,暂且还未诞生一部理想爆款佳作。

都打着独特的名义故弄玄虚,打开一看,旧调重弹,毫无新意

《五福临门》

以北宋时期为时代背景,展开市井烟火人家的创业生活故事。

喜剧热闹氛围特意选在新春佳节开播,打出阖家欢乐围着火炉必看“下饭神剧”大牌。

可惜实力不足,站在流量顶峰期,注意力却全被另一边的电影院抢占风头。

可诟病源头多,跟同类题材相比,徒有华丽包装,扒开外表下的内部,破烂不堪。

设定缺乏冲击力,爽点和矛盾不足,喜剧方面强行搞笑,小学生打闹既视感跟具有深度内涵的经典宫斗、宅斗、复仇热门元素差之千里。

轻松笑闹的喜剧,创业奋斗的励志,烟火气生活等等设定向明明涵盖近年诞生热剧最多元素。

怪就怪在深度不够,嬉闹的接地气不够真实,没有沉浸体验。

《白色橄榄树》

另辟小众赛道,展开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原著IP改编噱头吸引第一波注意力。

原著粉丝群体庞大,还原度方面得到部分认可,只可惜口碑分化在劫难逃。

战争背景下的爱情甜蜜、爱情虐恋剧本放在以前市场,高低拿个碾压的热度。

《太阳的后裔》在前,当初凭借军官和女记者的战地爱情席卷亚洲大陆。

同类题材优秀榜样在前,后继之作只有超越和无法超越两种选择。

豆瓣才5.9分,连合格线都跨不过,可想而知已不是不达预期的问题。

生硬的逻辑和悬浮的互动,自我感动式爱情双向奔赴食之无味。

无处不在的巧合,突然之间的暧昧拉扯,离开了氛围的营造,透着溢出屏幕的生硬尬感,不适合的滤镜运用也失了美感。

现偶的创作始终原地踏步,翻新旧模板只注重外形重新刷新,里面的填充照搬。

即便第一眼的眼前一亮,逃不过仔细观看后的斑驳槽点。

《仙台有树》

师徒情感纠葛,从师徒走向恋人,熟悉的禁忌修仙爱情故事。

谈及师徒情感,《花千骨》、《射雕侠侣》、《楚乔传》等大热剧在脑海中浮现。

聚焦情感拉扯突出戏剧张力,勾勒复杂情感,层层递进情感。

背德关系跨越悲痛虐恋,伦理上抗拒,情感却不能自控的爆发力,增添反叛常规的爽点。

情感压抑下的爆发,世俗的指指点点,忠于内心的双向奔赴,历经千帆过尽,终修成正果。

反叛现实的追逐铺陈爽点。

区别于《花千骨》,该剧师徒换乘,女师男徒。

决断者的位置对调,力求打破传统男凝视角,突出主权在女性手里的发挥。

似乎看起来符合一部合格修仙师徒恋爆火该有的元素,不算突出,融合新设定和容易激起爽点的戏剧冲突。

加上选角贴脸,画面精美,欲爆火之势凶猛。

不过,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意味着够对味。

最大的问题:同质化通病

仅仅只有性转的新设改编远远不够,情感虐恋陷入循环利用,套用格式嵌入不同的题材,主体还是老生常谈的悬浮情节。

看似换了新的场景,一切宛如焕然一新,实际上可掏出的相像模板大同小异。

强制爱、情不自禁、疯魔……

提炼常规重点,本质还是原来东西。

《掌心》

大女主、复仇、女性群像,聚集时下热点已爆核心要素。

跟上爆款步伐,抓住精髓,已经成为资本家快速制作一部剧的灵感来源。

女性话题在近几年的热度居高不下,唤醒女性觉醒的女强人设定是前几年频出的创作方向,去年开始倾向女性复仇题材,兴起一阵热潮。

当弱者开始抬头挺胸跟强者对决,刚毅勇敢的精神变成一种鼓舞符号,号召同一阶层小人物举起反抗旗帜,改变命运,寻求公平正义。

不知不觉,以前的浪漫主义逐渐被现实主义取代。

浪漫主义强掰爱情套路的情节变得悬浮,俗套的故事太窄,被全在一个狭小空间。

但现实主义不一样,只要联系实际,宏观或微观,灵感来源现实,可挖掘价值高,启发性犹如滔滔江水。

柏杉导演拍摄同类主题的女性复仇,在上一部剧“唐诡”,俘获全网喜爱,到了《掌心》却停留诟病争议。

并非多么差劲,关键还是集合一些不容忽视的小瑕疵:刺激爽剧欠缺,演员角色塑造和实力被质疑等等。

《难哄》

原著的影响力,加上白敬亭章若楠的全网口碑,简直就是一张王牌,出场理所应当是同期热播剧中的“绝杀之作”。

的确,在同期热播剧里的上热搜次数最为频繁,讨论度高,可整体反响不达预期。

才开播九集,针对槽点颇多。

为了突出女主的遭遇悲惨,一味将外界恶意推叠,倒向女主的改编引众怒。

女主在办公室、宿舍、路上的种种遭遇令人愤怒。

导演试图以这些情节激起公愤,衬托主角的美强惨,从而塑造主角善良魅力的形象。

然而现实视角的代入却与现偶的浪漫背道而驰,强烈的不适油然而生。

某些原著没有的情节强行塞入。性骚扰、暴露狂等等敏感部分被指是导演的恶趣味,导演和编剧遭到口水审判。

对准暴露狂的镜头是全景的正面,画面引起众怒,对准女性的恶意也令许多人表示不满。

好好一张好牌打得稀碎。

高冷男主、善良女主的设定在现偶题材层出不穷,力求角色反差反差代入纯爱救赎,以此打造浪漫爱情。

其实,能看得出来,本质上这些作品还是在掩耳盗铃。

固守时代摒弃的“流量为王”。

普遍因循守旧,S+重磅、大IP、流量效应等等,一个个剑指年度剧王宝座,率先站在金字塔的高度睥睨,打出“必爆”招牌。

野心昭然若揭。

“剧捧人”演变成“人捧剧”。

以前是慢工出细活,每一个剧情精雕细琢,力求达到理想效果。

现在是无时无刻不注意演员的发型、妆造,随时随地进行补妆,换造型,扣背景,力求突出演员在剧中的“美”以及视觉上的统一。

重心转移,如所愿做到了“最美”,可观众不愿意买单,千篇一律的“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用力在形式踮起口碑高度,却在应该傲娇自豪的地方暴露短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然,行业如今的乱象也不能全都刷锅给本末倒置“流量至上”。

重复率太高。“仙侠”“甜宠”“虐恋”万变不离其中的标签化相似度太高。

为了谈恋爱而特意加入冗长的情节,单调乏味,叙事张力被啰嗦的桥段削弱,光有剧集时长,没有实质性亮点。

编剧水平参差不齐,停留浅层面创作的投机心态忽视投入,缺乏深入价值层的深度。

比如现在不论什么题材,似乎都绕不开“谈情说爱”,而这类情节出现往往喧宾夺主。

打着其他噱头标签,看了几集下来还是“爱情”的套路,“上当受骗”的愤怒失去好评。

人物塑造扁平,剧集角色宛若没有感情的NPC,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

原本深刻的话题,因为人物形象塑造不够细腻,导致对话铺垫不足,缺乏深入的情感和情绪挖掘,也难以达到沉浸式共鸣。

很多编剧不注重追寻原创创新,反而将目光对准IP,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特意加入一些新改编,结果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摸黑了IP的口碑,也让原著粉为之愤懑。

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资本主导,加剧搞效率流水线,迎合数量的竞争机械堆砌热门元素,却忽略了实际长远的品质效应。

压缩时间,缺少打磨,如出一辙的新作频出场,造成审美疲劳。

认知的提升,对剧集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提出更高期。

当追求已经提出期待,创作落在后面,不匹配的现状将会让观众大失所望。

面对缺乏创新失去观众的现象,许多人不注重对创制投入心血,反而理所当然谴责观众不懂。

拿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来说,站在最高顶点的大片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全方位大肆宣传就被全国人民推上百亿。

前期做好了充足准备,后期让观众自行评判值不值得一看,不作过多口舌劝导。

而一味表示遭受不公平对待,批判观众不选择的电影,最终以垫底票房撤出春节档。

这个典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创作本身打磨的重要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