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吴名将周瑜,临终前留下一句忠告:“此人不除,东吴必危!”这番话字字诛心,预示着东吴的命运岌岌可危。 然而,孙权却没有听从他的忠告,最终酿成大祸。究竟周瑜口中的“此人”是谁?他为何会对东吴构成如此大的威胁?孙权的忽视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历史,揭开周瑜临终前忠告的真相,看看孙权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将东吴推向危机的深渊?

三国鼎立,英雄并起 回溯到东汉末年,乱世并起,天下大乱。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逐鹿中原,互相征伐,竞相扩张版图。其中,孙权和刘备虽为盟友,但深知不能轻易相信对方。 当时,东吴的实力并不算强大,孙权的处境并不轻松。好在他有一位忠臣周瑜为他谋划布局,在周瑜的辅佐下,孙权逐步稳定了江东的局势,并最终击败了曹操在赤壁的大军,使东吴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周瑜,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奇才。他出生于庐江郡舒县,家境显赫,自幼受家庭熏陶,胸怀大志。 在青年时期,他结识了与自己同龄的孙策,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至交好友。在孙策的荐举下,周瑜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成为东吴的大都督,辅佐孙权打败了不少敌人,建立了自己的声名。

在周瑜看来,孙权虽然年轻,但是有着非凡的胆识和决断力,加上自己的策略指导,东吴定能在乱世中扶摇直上,成为一方霸主。 于是,周瑜全心全意地为孙权效劳,从未有过半点二心。但周瑜却对另一位盟友刘备心存芥蒂。这个来自蜀汉的"孝子"虽然表面上与东吴关系融洽,但周瑜却能洞悉他的野心勃勃。 他总是提醒孙权,要小心这个人,因为他的手段阴狠毒辣,如不加以防范,必将为东吴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

周瑜的警示 赤壁之战取胜后,东吴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但就在这时,周瑜却中了一支毒箭,濒临死亡。临终前,周瑜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必危!" 可当时的孙权却并未将周瑜的遗言放在心上。他一味地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东吴渡过难关的关键所在。 在他的眼里,当务之急是稳固东吴的根基,而不是对付什么刘备。况且,周瑜与刘备旗鼓相当,自己如果贸然出手,恐怕也难以取胜。

于是,孙权选择了暂时与刘备维持表面的和平,寄希望于凭借东吴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实力,逐步压制对方的势力。 这一决定,可以说是孙权将当时的利益置于长远发展之上。但谁也料不到,这一决定竟然会酿成如此巨大的灾难。

关羽的陷落 几经周折,刘备终于在东吴的授意下占据了荆州,并派遣关羽在那里镇守。只要握有荆州这样的要塞,刘备就能牢牢控制长江流域,从而左右东吴的走向。 眼见局势严峻,孙权决定趁刘备未归的时候,派遣吕蒙偷袭关羽的后方。吕蒙精心谋划,最终以军略制胜,使关羽陷入绝境。无助的关羽最后被孙权的部将斩杀。

这一消息传到刘备耳中,顿时怒火中烧。他痛斥蜀汉的盟友背信弃义,誓要为关羽报仇雪恨。于是,他立即集结大军,准备对东吴发动全面进攻。 诸葛亮急忙劝阻,指出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对蜀汉的根基造成严重损害。但刘备却一意孤行,坚持要为亲兄弟报仇。在他看来,此刻的东吴已经成为蜀汉的大敌,必须彻底消灭。

孙权的忧虑与陆逊的机智 此时的孙权,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年没有听从周瑜的警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知道,一旦刘备率军进攻,东吴很可能难以支撑太久。毕竟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已经损失惨重,军力非常有限。 焦虑的孙权四处寻求援助,但最终却无人愿意出手相救。于是他只能亲自领军应战。在与刘备的激烈交锋中,孙权的军队节节败退,只有依靠临危受命的陆逊,才勉强支撑住了局面。

陆逊是一位非凡的军事家,他看透了双方实力的悬殊,决定采取非常规的战术——以逸待劳。 在他的指挥下,东吴军队拒战不出,专心于补充粮草、训练士兵。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在夏季的酷热环境中,引诱刘备的大军进行驻扎。 果不其然,经历了长期战斗和行军,疲惫不堪的蜀军很快陷入了水、食短缺的困境。趁此时机,陆逊果断指挥东吴军队进行火攻,顿时,刘备的大本营陷入一片火海,蜀军遭到了惨重损失。

这场著名的"夷陵之战",彻底扭转了东吴的颓势。刘备,这位曾经势如破竹的大军统帅,在此次大败中失去了大半战力,最终只得胆战心惊地逃回白帝城。而后不久,他也因重病而去世。 孙权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终于意识到,如果当初自己能够听从周瑜的劝告,及时除掉刘备,也许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遗憾的是,时光荏苒,一切都已来不及。

蜀汉的灭亡 在孙权看来,东吴总算是度过了最为危险的一关。不过,这场战争也让东吴损失惨重,内部的矛盾和动荡更加剧了。孙权深知,如果不尽快重整旗鼓,恐怕东吴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于是,孙权开始着手整肃内政,以期尽快恢复东吴的国力。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松对蜀汉的监视。毕竟,刘备的儿子刘禅才刚刚继位,蜀汉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趁机再次出兵攻打蜀汉。这一次,东吴军队大获全胜,最终迫使刘禅无奈之下宣布投降,蜀汉从此灭亡。

不过,孙权对此并未感到太多欣慰。他隐约意识到,东吴的未来依旧岌岌可危。毕竟,当年周瑜临终前的那番话,始终在他心中回响。 "此人不除,东吴必危。" 这句话,让孙权下定决心要彻底消除蜀汉的威胁。但同时,他也担心,一旦蜀汉覆灭,东吴将面临更大的危机。毕竟,周瑜当年所指的"此人",绝非刘备,而是蜀汉的老臣诸葛亮。

诸葛亮的预言 诸葛亮是蜀汉的心腹,他的谋略和战略并不逊色于周瑜。在蜀汉的内乱中,他巧妙地扶持了刘禅,这样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保住了蜀汉的根基。 可就在这时,诸葛亮却不出所料地猝然离世。有人说,他早已洞察到蜀汉终将覆灭的命运,所以才选择在此时离世,以免亲眼目睹这个悲剧的结局。

临终前,诸葛亮也曾对部下说过一番话:"吾知东吴必有一人,终将吞并天下,成就一统霸业。"这番预言,无疑让孙权更加忐忑不安。 果然,蜀汉灭亡后不久,东吴内部就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一些对孙权不满的势力,竟然开始暗中联合曹魏,策划推翻孙权的统治。 这一次危机,让孙权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没有听从周瑜的劝告,反而为东吴埋下了不可弥补的祸患。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东吴很可能就此覆灭。

他再次派遣陆逊出征,在一场激烈的内战中,终于彻底粉碎了那些叛乱分子的图谋。但这场战役,也让东吴进一步失去了军力和财力。 朝堂内外,危机四伏。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当年孙权的那一个错误决定。他后悔莫及,却已经来不及了。

最终结局 就这样,东吴在孙权的统治下,艰难维系了几十年的江山。但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朝中腐败日益严重,东吴最终还是在曹魏的进攻下宣告覆灭。 孙权在临终前,曾再次回忆起当年周瑜的遗言。他感叹道:"当初倘若我真的听从了周公瑾的劝告,及时除掉刘备,也许就不会有如此下场。" 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东吴的覆灭,注定要成为三国演义中一个悲剧性的注脚。而周瑜的英雄之死,也只能成为后人感慨的一个插曲。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孙权这个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英雄,最终走向了失败和覆灭的结局?是天命不可违?还是人性的弱点?亦或是英雄所难免的缺陷?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感慨。但正是这些遗憾,孕育了无数的智慧和启示。让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谨慎前行,不负时代的厚望。

结语 三国时代,乱世中的英雄辈出。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时一个微小的决定,就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孙权当年的抉择,虽出于眼前的利益,却最终酿成了东吴灭亡的悲剧。这一曲悲歌,无疑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深沉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谨慎前行,不负时代的厚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