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
小说的灵感来自杜牧《过华清宫》的一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述一个小人物李善德,如何克尽艰险,将广州的荔枝一路运到了长安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李善德看尽蝇营狗苟,尝遍勾心斗角,最终从一个办公室小白,变成职场老手。
这是马伯庸一贯的风格,用小切口撑起大叙事,解构当时的政治现实,他借用李善德的经历,似乎是想告诉人们盛唐的黑色政治,暗示荔枝、贵妃、唐玄宗与唐代衰败的某种关系。
但在华东师范中文系的徐俪成看来,按照正史记载,贵妃很可能吃到了荔枝,大家针对荔枝从哪运来的、怎么运送的猜想和解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经过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断谈论,使得皇帝想吃上一口荔枝还得找各种理由,与唐玄宗划清界限。
荔枝变成了一个警示的符号。
以下为《九派长谈》小宇宙节目《这口锅,荔枝和杨贵妃都背不动 | 聊聊长安的荔枝》的部分实录。稿件经过整理,发布前经徐俪成审定。
完整版见: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6e3efb93fd2d72b855d64d?s=eyJ1IjogIjVmM2I0ZDBlZTBmNWU3MjNiYjFiMDNmOSJ9
【1】杨贵妃真的喜欢吃荔枝吗?
九派长谈:看了《长安的荔枝》,您有什么感受?
徐俪成:《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我在它一出版就看了。我们知道,荔枝有个重要特点,容易腐坏。在唐代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下,怎么让荔枝完好无损地运到长安,是个很有意思且重要的问题。
这部小说体现了马伯庸先生近年写作的一个特点:他很关注实际的政务操作,尤其是细节层面,比如事情如何一层层推进完成。像《显微镜下的大明》《太白金星有点烦》等,都是在具体历史故事的外壳下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古今相通 —— 政务如何运行,这可能也是大家关注的原因。他能结合对后代历史和现代职场的理解,去想象具体的政务运作过程,读起来却非常合理。这正是这部小说和电视剧的有趣之处。
九派长谈:杨贵妃真的喜欢吃荔枝吗?正史里有没有相关记载?
徐俪成:正史里有记载,《新唐书》说杨贵妃很喜欢吃鲜荔枝,会派人到数千里外的南方去运。不过《新唐书》是宋代编写的,这段记载很可能出自唐代笔记《唐国史补》,内容差不多。
《唐国史补》里提到,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因为她是四川人,四川产荔枝;后来她发现岭南的荔枝更好吃,就让人从岭南进贡。《新唐书》的编者欧阳修、宋祁等人,写作时喜欢用笔记小说的材料,很可能就是参考了《唐国史补》,才把这段内容补进杨贵妃的传记里。《旧唐书》里则没有相关内容。
关于杨贵妃在哪吃荔枝,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在长安,有的说在华清宫。但《唐国史补》等很多记载都没具体说明,一般来说,不特指的话,应该是运到长安的。
九派长谈:提到杨贵妃吃荔枝,很多人都会想到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诗写在杨贵妃死后一百年,杜牧当时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谈论这件事?
徐俪成:杜牧处于中晚唐时期,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北方尤其是河北、山西一带,长期不在皇权控制之下,国力急剧衰弱。
中晚唐的人特别怀念盛唐的繁华,于是兴起一股回忆、怀念盛唐的热潮,其实是在将盛唐盛世与中晚唐衰世对比,有抚今追昔之感。杜牧写这首诗,显然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九派长谈:很多诗人都写过荔枝,为什么杜牧这首诗反响这么大?
徐俪成:其实写荔枝、写杨贵妃吃荔枝的人不少,比如杜甫也写过,但写得比较隐晦。杜牧的诗之所以让人印象深,首先是画面特别鲜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个场景本身就有深刻的意味,能让人琢磨出很多东西。
比如他把杨贵妃吃荔枝的场景放在华清宫。华清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休闲的行宫,皇帝不好好待在长安皇宫,跑到行宫去,本身就象征着他开始不理正事、贪图享乐了。唐代很多记载都说,唐玄宗有了杨贵妃后,经常带她去华清宫避暑,后期几乎每年冬天都去,所以华清宫就是他享乐的象征。
第一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说明他已经远离长安,把繁华抛在身后了;“山顶千门次第开”,华清宫作为行宫是禁地,有无数道门和关卡挡着老百姓,表面是为了皇帝安全,其实也是怕别人看见他享乐。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就写过:他在长安做官后回家接家人,路过骊山华清宫,听见里面歌舞热闹,却进不去,只能想象唐玄宗在里面多奢靡 —— 动不动就赏赐杨贵妃的兄弟姐妹一大堆东西。
杜甫当时就觉得不对,那些绫罗绸缎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织出来的,是征税征来的,本该用在正经地方,不该随便赏给宠妃家人。这就看出华清宫的层层关卡,其实象征着皇帝已经脱离百姓、脱离江山了。
有了这个背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讽刺意味就特别浓了:皇帝把自己和江山、百姓隔得严严实实,可这 “一骑红尘” 却能轻松越过重重关卡。
按常理,能越过这些关卡的该是多重要的事啊,比如边疆情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之类,结果居然只是荔枝!
这说明皇帝心里的轻重早就颠倒了 —— 让妃子开心最重要,江山百姓都靠后。这首诗能流传这么广、让人记得这么牢,就是因为用一个画面藏了太多象征意义,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确实写得好。
杜牧那个年代,华清宫已经破败了,后来的皇帝也不怎么去避暑了。唐玄宗时期有很多行宫,他总到处游玩,可安史之乱后,皇帝一是军事政务忙得没空玩,二是出行要地方接待、花很多钱,朝廷也没余力了,所以玄宗时期的很多宫殿都荒废了。
【2】作为警示符号的荔枝
九派长谈:宋代晁说之的“荔枝一骑红尘后,便有渔阳万骑来”,直接把荔枝和安史之乱挂钩了。荔枝好像不只是水果本身,还成了一种警示符号?
徐俪成:对,这是宋代人的诗。杜牧的诗句在宋代很有名,很多诗人在诗词中化用了它的意思。宋人可能说得更直白,直接把 “一骑红尘妃子笑” 和后来的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其实杜牧说得比较含蓄,没提后面的事,是我们读的时候会自然想到。
宋代很多诗词把这一点说透了,荔枝成了君王昏庸、贪图享乐、不关心国计民生的象征。宋代士大夫喜欢批评君王、提建议,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更直白、激烈。
九派长谈:能不能再举些例子,说明后来的文学表达中,荔枝作为警示符号的情况?
徐俪成:因为杜牧的诗句太有名,后代人提到荔枝就会想到这首诗。宋代以后,荔枝产地更多,人们对荔枝的认识更清晰,运输方法也更多,所以宋代的诗人词人大多能吃到荔枝。
尤其是南宋,很多文学家被贬到岭南、海南,他们尝到荔枝后态度矛盾:一方面觉得荔枝好吃,在诗词中表达喜爱;另一方面,因为 “一骑红尘妃子笑” 太有名,荔枝和君王不务正业、奢靡之风挂钩,所以他们常在诗后 “找补”,说自己是被贬到远方才吃到荔枝,和唐玄宗从远方运荔枝到长安的情况不同,对他们来说,荔枝反而成了一种安慰。
也有人会强调自己的荔枝和唐玄宗的不一样。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神宗朝时被贬到福州做地方官。宋代福州算偏远地区,但福建的荔枝在宋代很有名 —— 唐代主要是四川和岭南(广东)的荔枝有名,宋代因为蔡襄(著名书法家)写了《荔枝谱》,大力推广家乡福建的荔枝,说福建荔枝最好吃,所以福建荔枝被认为是最美味的。
曾巩到福建后,为了巴结皇帝,写了一份进贡荔枝的奏章,说往年进贡的荔枝路程远、时间长、品种差,他到福建后实地调查,挑出几十种最好的荔枝进贡。但写到这里,他突然想到,给皇帝进贡荔枝,不就和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样了吗?这不是把皇帝比作唐玄宗了吗?
他担心皇帝多想,就马上 “找补”,说汉代、唐代进贡鲜荔枝耗费大量民力财力,而现在进贡的是荔枝蜜饯,不用赶时间,不会耗费太多民力财力。他引用汉唐进贡荔枝的事对比现在,告诉皇帝 “我们不是那样的”,不会像唐玄宗那样劳民伤财。
如果没读过杜牧的诗,没把荔枝当作 “只顾个人骄奢、不顾国计民生” 的象征,曾巩其实没必要加这一句。他特意 “找补”,正说明这首诗让荔枝的形象深入人心,想到荔枝就会联想到这些。
九派长谈:我觉得荔枝挺冤的。就算不进贡荔枝,只要有这样的制度,进贡其他奇珍异宝或山珍海味,也会用同样的方式。
徐俪成:是的,这不只是批评荔枝,更是批评这种制度。在君主专政下,君主的命令,底下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但这不一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荔枝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生长在偏远地区,保鲜要求高,运输过程最能体现这种制度的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不仅影响大臣,对君主也有影响。君主提到自己吃荔枝会很谨慎,吃了可能不好意思,写出来还要回避、“找补” 几句。
比如宋徽宗很喜欢荔枝,曾尝试把荔枝移植到开封,还成功了。他把荔枝赐给大臣,尤其是北方的边防将士,还写诗说自己种荔枝和唐玄宗不一样:唐玄宗是给自己吃,他是给边防将士吃,有军事和政治意义,不是贪图个人享乐,想和唐玄宗撇清关系。
九派长谈:那君王也不自由吗?作为君主,只是想吃荔枝,还要找一长串借口安抚民意?
徐俪成:君王可以很自由,但过度自由的结果可能是亡国。如果君王对自己有要求,想做明君,或要塑造明君形象,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风评、社会的接受度,以及大臣的看法,不得不做 “撇清关系” 的事。从这个角度看,越负责任的君主越不自由,越放纵自己越 “自由”,但 “自由” 的结果就是 “一骑红尘” 之后的严重后果和副作用。
【3】作为符号的杨贵妃,与唐代女性生存状况
九派长谈:提到荔枝作为象征符号时,我想到有网友评价《长安的荔枝》,说杨贵妃是不是也被当作了符号?李隆基昏庸、不顾民生,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一个女性?
徐俪成:对,杨贵妃其实也成了符号。我看史书和唐代笔记,感觉杨贵妃其实不太关注政治,她可能比较会撒娇,容易让唐玄宗这样的年长男性喜欢,仅此而已。
后来出现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她。比如唐玄宗因为宠幸她,进而宠幸她的兄弟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杨国忠等),赏赐他们很多朝廷财物,这些都不是杨贵妃能决定的,本质是君主滥用权力。就算没有杨贵妃,唐玄宗宠幸张贵妃、李贵妃,也可能做同样的事。所以把问题推到杨贵妃身上是不对的。
其实唐代人没把杨贵妃当罪魁祸首,反而多有怜惜。比如《长恨歌》,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后来他们在虚无缥缈的仙山重逢,可见唐代人觉得杨贵妃是政治的牺牲品,祸源在皇帝。
中国古代很多皇帝的问题,会被后世推到别人身上,比如妃子、宦官,但实际上,宦官和妃子的行为,根源都是皇帝滥用权力 —— 皇帝任由权力转移到他们或相关人身上,才造成悲剧。只要皇帝管好自己的权力,这些事都不会发生。所以唐代人对这件事看得比较清楚,对杨贵妃多是同情,后世把责任归到女性身上,多少有为皇帝开脱的意思。
九派长谈:您提到真实的杨贵妃可能不关心政治、比较会撒娇,能再说说她的其他细节吗?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俪成:杨贵妃在唐代中后期很受唐玄宗宠幸,玄宗到哪都带着她,所以盛唐时期,很多人见过他们在一起的场景,杜甫、李白等都写过相关作品。
这些作品里,杨贵妃是娇羞、依赖唐玄宗的形象,不是奸诈谋利的样子 —— 奸诈谋利的形象更多指向杨国忠,但杨国忠也未必真那么坏,只是皇帝把大量资源倾斜给他们家族时,他没有拒绝,这确实有问题。
杨贵妃后来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 “祸源”,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嵬兵变:唐玄宗逃到四川时,亲卫队不肯走,要杀杨国忠;杀了杨国忠后,他们还不肯走,说 “祸源还在”,唐玄宗就逼杨贵妃自尽了。
但其实,士兵不肯走主要是因为杨国忠。杀了杨国忠后,如果杨贵妃还在玄宗身边,士兵会觉得危险 —— 万一玄宗重掌权力要平反,杨贵妃在旁边说句话,可能就会杀了他们,这对他们是隐患。所以他们趁机逼死杨贵妃,并非觉得她是最坏的,否则一开始就会逼死她。
很多人看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恩爱,对她印象很好。比如杜甫后来写《哀江头》,讲玄宗带杨贵妃在曲江游玩的欢乐场景,最后写到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满是惋惜 —— 这样相爱的两个人,这样美好的场景,最终却是悲剧。
在盛唐乃至中唐人眼中,杨贵妃是盛唐盛世的一部分。提到她,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盛世的消亡,而不是把她当作盛世消亡的罪魁祸首。
九派长谈:您刚说唐朝人对杨贵妃多是怜惜。我们知道杨贵妃本是寿王妃,寿王是唐玄宗的儿子,也就是说她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这在现代看来很震撼。
徐俪成:对,唐代女性的处境和后世不同,因为唐代脱胎于北朝,北朝不是纯汉文化,带有很多胡族文化,尤其是鲜卑文化,而李唐王室其实有鲜卑血统。
陈寅恪先生研究过一个问题: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他研究这个是为了证明唐代不怎么在乎 “男女大防”。我们能看到,武则天、杨贵妃原本都不是皇帝的妃子,都是皇帝从父亲或儿子那里 “抢” 来的,这和后世非常不同。而且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更高。
唐代能出现武则天,也和北朝传统有关。北魏的冯太后、胡太后等,都有太后干政的传统,延续到唐代,就有武则天、韦后干政,她们干政有意识形态基础。唐代女性也不完全局限在家里,武后时期,像太平公主这样的女性,就深度参与政治。
玄宗朝的女官会骑马、射箭、打猎,甚至参与马球运动。整体来说,唐代女性对社会和政治的参与度比后世女性高很多,主要是因为儒家 “男女内外之分” 的观念在唐代没那么严格。唐代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多元文化里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这也是我喜欢唐代文化的原因。
九派长谈:刚聊到则天帝和唐代女官,相比杨贵妃这种象征盛唐荣耀、被宠爱又被史书 “托罪”、获唐人怜惜的角色,那些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女性,唐代人对她们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
徐俪成:唐代人把武则天当作和其他皇帝一样的君主,没觉得她因为是女性当皇帝就有问题。看唐代文献和唐人言论,他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点,不需要特别做心理建设。反而是宋代以后,很多人会说 “女性干政”“牝鸡司晨”,有了这样的说法。唐代社会对女性深度干预政治的态度很开放,到宋代后,儒家进一步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才特别强调男女区别,批判外戚干政、后妃干政的危害。
九派长谈:当时的普通底层女性,比如小农妇、小商贩的妻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徐俪成:普通底层女性相对后世更自由。比如她们可以自己做商贩,唐代确实有女性商人,能当家做主做很多事。敦煌文献里就有记载,比如女性主持造佛像等。所以在 “礼教大防” 没像后世那样严苛时,不管贵族女性还是平民女性,都有相对充分的自由空间。
文:九派新闻记者 覃钰钰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