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话题,得从一个日本电视节目说起。那是几年前的事,日本一个节目请来几位嘉宾聊中日两国生活差异。
轮到一位搞城市规划的教授发言时,他直摇头,说自己去中国转了好几趟,发现街头几乎见不着电线杆,天上也没乱七八糟的线缆,感觉特别怪。
按他的话说,电线杆又便宜又好建,为什么中国人非得挖地埋电缆,多费钱多费事啊?这观点一出,网上炸了锅,好多中国人觉得这教授没搞懂咱们的国情,日本那边也有人附和,说是啊,日本到处是电线杆,用着挺好。
先聊聊电线杆这东西吧。它最早是木头的,后来换成水泥或钢筋的,简单耐用,建起来快。全世界不少地方都用过,包括中国早期。七八十年代,中国城市乡村到处是电线杆,拉着线缆供电。
成本低是最大优点,一根杆子几千块钱,找几个工人立起来,拉线就行。日本到现在还大规模用这个,全国有三千五百多万根,每年还新加七万根左右。
为什么?日本国土小,建筑矮,电线从屋顶过没问题。加上他们地震多,地上设施坏了修起来快,不用挖土。
阪神地震那会儿,倒的电线杆虽堵路,但恢复供电只用几天。要是埋地下,震后海水倒灌或地陷,电缆泡坏,修起来得花大功夫。
中国为啥慢慢淘汰电线杆呢?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九十年代后,中国城市化加速,高楼大厦到处起,动不动几十层上百米。
电线杆拉的线缆没法从那么高楼顶过,还得绕道,影响建设。想想看,一片地要建大楼,头上横七竖八的线缆,得先挪走,耽误工期。
埋地下就没这麻烦,电缆藏地里,地面干净利落。城市美观度上去了,抬头蓝天白云,高楼林立,不像以前蛛网似的线缆挂天上,影响观感。
北京核心区现在电缆地下化率超99%,上海广州也差不多,农村偏远地方还留些电线杆,但城市基本清光了。
安全是另一个大原因。电线杆线缆露外面,风吹日晒雨淋,容易老化。线多起来缠一起,短路起火的事不少见。货车高点,偶尔钩断线缆,火花四溅,伤人伤车。
中国人口多,城市密集,事故概率高。记得早期新闻,常有小孩爬电线杆触电,或风筝缠线出事。埋地下后,电缆包绝缘层,藏管沟或隧道里,人碰不着,安全系数翻倍。
维护也省心,露天线缆每年查几次,工人爬高冒险。地下电缆耐久长,受气候影响小,坏了从井盖进,站着修,不用爬杆。长远看,省人力物力。
成本呢?教授说埋电缆贵,这没错。初期投入大,每公里几百万到上千万,挖路、铺管、回填,得停交通,扰民。
日本东京想为奥运改市中心电缆,每公里要5亿日元,合三千八百万人民币,预算不够就搁置了。中国也知道贵,但算长远账。电线杆维护频,寿命短,十年二十年得换。
地下电缆用五六十年,维护少,总成本摊下来低。中国经济腾飞,基建资金足,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推。技术上也进步,用节能材料,减少损耗。不是全埋,偏远山区或地震区还留电线杆,因地制宜。
两国选择不同,根子在国情。日本板块交界,地震年年有,海啸常见。地下电缆震坏难修,影响灾后救援。
日本建筑低矮,街道窄,挖地埋电缆手续多,居民商户得同意,土地私有,协调难。电线杆对他们是实用方案,坏了换快,成本控得住。
日本人习惯了,觉得电线杆是城市一部分,甚至有画家画电线风景,当文化符号。东京大阪电缆地下化率低,才百分之几到十几,全国平均15%。他们不是不想改,政府有计划,但钱紧,推进慢。
中国地势平坦,内陆多,没日本那些自然灾害烦恼。人口基数大,安全第一。城市扩张快,高楼密,土地贵,埋地下省空间。
经济起飞后,有钱投基建,电网世界一流,年发电量全球第一,供电稳定。淘汰电线杆是优化过程,从木杆到水泥杆,再到地下电缆,步步升级。
国际上看,伦敦巴黎香港全地下化,安全美观。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雅加达也达35%。中国这步走对,城市品质上台阶。
教授看不懂,是因为站日本角度。电线杆对日本是安全感来源,看得见摸得着,修得快。中国看长远,埋地下虽初期多花钱,但换来安全、美观、效率。
不是谁先进谁落后,各有道理。日本坚持电线杆,不是落后,是适合自己。中国推地下电缆,不是浪费,是投资未来。
两国电网都强,日本灾备经验丰富,中国规模效率高。互相借鉴才好,日本学中国美化城市,中国学日本灾后恢复。
话说回来,这事反映基建思路。日本保守,成本优先,维持现状。中国大胆,投大钱求长远。电线杆时代在中国成历史,新一代小孩可能都没见过。
教授那话虽片面,但提醒我们,国情决定选择。别一味跟风,得接地气。未来科技进步,说不定有无线供电,电缆电线杆都淘汰。到时看谁先适应。
再深挖点,为什么日本电缆地下化那么难?除了钱和地震,手续是瓶颈。日本讲究共识,挖路得电力公司、电信公司、业主、邻居全点头。
土地私有,一户不同意,整条街卡壳。中国基建效率高,政府统筹,规划一出,执行快。文化上,日本注重秩序,电线杆虽丑,但习惯了,不愿变。
中国变革快,民众支持美观安全。经济阶段也不同,日本发达早,旧设施多,改动大。中国后发,跃进式升级。
安全数据上看,中国触电事故降了。以前电线杆时代,年死伤几千,现在少多。城市火灾隐患减。
环境上,少黑色污染,空气清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高,高楼建得顺。教授没看到这些,只盯初期成本。长远账得算全。
日本有尝试,东京奥运前改了点,但覆盖少。未来或许用新技术降成本。中国继续推,乡村也逐步地下化。
两国交流多,教授来中国多转转,或许就懂了。电线杆电缆,不过是工具,服务人民才是关键。中国这选择,接地气,有远见。
结语:
总的说,这话题有趣,戳中两国差异。教授一言,引发思考。不是争高低,是学经验。希望未来电网更智能,安全高效,大家用电无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