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最近,一部名为《比天堂还美丽》的韩剧悄然走红,讲述了一对夫妇在死后于天堂重逢并开展新生活的故事。然而剧播之后,率先出圈的却是一只小黑猫。
这部剧中的设定是,所有宠物都会在去世后变成人,等到去世的主人认出它们后,才能再次回到主人身边,与主人相伴。因此女主来到天堂后,她生前养的那只小黑猫非常希望女主能够认出自己。可是天堂里的小黑猫已经变成了黑衣冷艳气质美少女,女主又怎么能够认出它呢?
直到美少女故意碰倒桌上的瓶子,活灵活现地传达出了猫咪的傲娇和可爱,女主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是我的小猫咪呀!
抖音上,不少网友刷到这一幕的切片后都表示:“如果这部剧只讲宠物就好了,我一定继续看。”“看这种剧我是真的会哭。想看,又不敢看。”“杀我别用小猫刀!”可见,萌宠的力量无穷大,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击中无数观众柔软的内心。
毕竟,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孤独与情绪压力成为现代人的常态,宠物作为无条件陪伴者,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和重视。而在影视作品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宠物的叙事潜力?如何借助“宠物经济”拓展内容边界,创造情感共鸣与市场双赢的新局面呢?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正在成为当下影视内容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宠物题材,可以做!
如果回望全球宠物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便可以发现,优秀的作品往往都紧紧抓住了“情感联结”这一核心。

在美国,2009年上映的 《忠犬八公的故事》 无疑是宠物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改编自日本真实事件,讲述了秋田犬八公每日等待已故主人的动人故事。不仅在美国本土获得了高度评价,在全球范围内也广泛传播,成为跨文化感动的范本。尤其是在国内,八公的故事一度成为关于忠诚与陪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日本方面,2004年的 《导盲犬小Q》 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只导盲犬的成长历程,既展现了动物对人类无私的奉献,也通过人犬情深的描写探讨了人与动物、人与社会的复杂情感。这种将宠物与社会功能结合的叙事方式,同时为宠物题材影视作品开辟了新的维度。

2016年英国电影 《流浪猫鲍勃》 则另辟蹊径,从一个落魄街头艺人与一只救赎他生命的流浪猫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成瘾、重生与陪伴的主题。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证明,宠物不仅是温情符号,更能成为叙事中承载深刻社会议题的重要角色。

回到国内,2019年上映的电影 《宠爱》 以六段小故事串联成整体,展现了人与宠物之间不同阶段的情感,票房突破6亿,成为国内宠物题材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而2023年上映的 国产版《忠犬八公》 ,则在忠于原作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本土化改编,最终斩获近3亿票房,再次印证了宠物题材在情感输出上的独特优势。

不仅是电影领域,宠物题材在剧集、综艺中也不断涌现。韩剧 《超完美狗保姆》 用轻喜剧方式讲述宠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羁绊;国内的 《去有风的地方》 则通过一只萨摩耶作为女主许红豆自我治愈与成长的催化剂,展现了“慢生活”叙事下的深度共鸣;前慢综顶流 《向往的生活》 同样离不开小H 和小O两只柴犬,借用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情感互动,凝聚出综艺的治愈力。
以上种种作品实际上都在表明,无论是东西方,宠物题材都已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了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从同质化作品中突围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以更具深度与创新的方式,把握宠物元素所承载的情感能量。
宠物题材,怎么做?
抛开大银幕电影不谈,目前国内最成功的“宠物+”电视剧无疑是《神犬小七》,迄今仍被称为国产宠物题材的标杆之作。

第一季里,从宠物医院的日常到海上搜救的惊险,再到公益救援的使命,剧中拉布拉多犬“小七”是推动情节发生的核心变量。第二季中,小七凭借嗅觉追踪盗宝团伙、协助海上搜救,化身为守护国家宝藏的英雄犬;第三季则聚焦搜救犬的职业使命,通过灾难现场的生死营救,展现宠物在公共安全中的社会价值。
不难看出,这些剧情设定的目的都是让小七这只萌宠从“背景板”升华为“行动者”,赋予它独立的叙事意义,展现坚韧、勇敢等普世品质。就像《比天堂还美丽》里小黑猫的等待行为虽符合猫类习性,却又通过猫咪渴望主人爱抚等无声细节,隐喻人类对忠诚的向往,最终实现跨国破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部成功的宠物题材作品,最重要的是传达出宠物所能代表的超越言语的可贵情感。这种情感不是通过廉价煽情实现的,而是通过细腻的日常细节打动人心。反观有些作品过度依赖宠物患病、生离死别等桥段,“为虐而虐”,以至于口碑不佳,既不叫好又不叫座。

与此同时,如果宠物题材仅仅简单停留在探讨“人宠温情”的单薄框架之中,依旧无法完成创作上的进阶,与社会议题深度绑定更是突围的关键。
例如,《神犬小七》第三季以公益救援队为核心,通过搜救犬与年轻人的协作,探讨青年责任与环境保护;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借盲人与犬的互助,反思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怀;《忠犬八公》则以犬类的忠诚映射现代人的孤独与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宠物可以是情感陪伴者,更可以成为社会议题的镜像。

未来,本土创作其实不妨聚焦老龄化、城市化等现实命题,如设想一部以“宠物陪伴空巢老人”为主题的剧集,通过宠物介入代际沟通,既呼应银发浪潮,又引发社会共鸣。
归根究底,宠物题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情感的真实性与普世性。这类创作需回归生活逻辑,宠物介入剧情也需符合现实,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主题先行”的空洞。真正优秀的“宠物+”作品,一定是通过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折射更广阔的社会议题。
宠物题材,不好做!
“它经济”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并非朝夕之功,宠物题材虽然看似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实则也暗藏诸多制作难点。这些挑战既来自创作本身的艺术性要求,也源于市场环境与行业生态的复杂性。
首先,既然宠物题材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如何在作品中避免情感表达的肤浅化与套路化,便是首要难题。正如上文提到的,某些作品特别依赖煽情、催泪,利用宠物的可爱收割观众情绪,却忽视了真实生活场景中人与宠物相处的细腻互动,导致宠物角色沦为工具化的催泪符号,最终口碑两极分化。

比如《再见,李可乐》中,宠物狗被赋予扳电闸、做火锅等超现实行为,拟人化设定与真实养宠体验严重割裂,将动物矮化为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工具。不但暴露出创作者对宠物主体性的漠视,也让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失去了根基。
其次,宠物题材在拍摄技术层面的困难不容忽视,动物演员的不可控性常令拍摄成本激增。
《流浪猫鲍勃》中橘猫的“即兴表演”成就了影片的真实感,却也迫使剧组反复调整拍摄计划;《神犬小七》系列也曾为展现拉布拉多犬的搜救能力,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前期专业训练,涉及火灾现场的救援戏份,更因动物安全保护问题被迫删减部分高危镜头。时至今日,如何在尊重动物天性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表达,依旧是技术层面亟待突破的瓶颈。

当然,宠物题材难做的更深层困境,还源于行业生态的失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资本对“它经济”的追逐催生了大量快餐式内容,不少影视综被强行植入名贵猫犬,却未与任务主线融合,空落一个“消费动物”的骂名。尤其在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动物演员保护机制的前提下,借宠物题材的噱头炒作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爱宠人士对相应题材的作品积怨已久。

而事实上,宠物题材创作既要追求艺术价值,更需承担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国内其实不乏佼佼者,比如纪录片《宠物一千零一夜》,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将流浪动物的生存困境与人的社会关系交织呈现,在豆瓣获得了8.3分高分,更赢得了不少宠物主的认可和推荐。
或许对于创作者来说,宠物题材的终极密码在于对生命独立性的尊重。我们需要摒弃将宠物工具化的功利心态,不能一味的让人为宠物流泪,而要让观众透过银幕,重新发现那些早已存在于现实中的、跨越物种的理解与爱。
一旦观众真正相信宠物角色的情感逻辑、行为动机,以及故事背后的社会关切,创作者就能在“它经济”的蓝海中真正扬帆远航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