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可以整夜贪欢。陆小曼不堪其扰,才执意离婚,为此还苦了后来的丈夫徐志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2年北京海军联欢社的婚礼轰动京城。
26岁的西点军校高材生王庚迎娶19岁的名门闺秀陆小曼,这场金童玉女的结合被视作上流社会盛事。
水晶吊灯下,身着定制西装的王庚英姿勃发,陆小曼的苏绣旗袍在烛光中流淌着珍珠般的光泽。
宾客们举杯庆贺时,没人料到这段婚姻会成为民国最著名的情感旋涡。
婚后的陆小曼很快陷入双重困境。
这位精通法文、擅长昆曲的才女,渴望月下吟诗、舞会翩跹的浪漫生活。
而时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的王庚,常彻夜研究军事地图,书案上永远堆着《步兵操典》和铁路布防图。
更让陆小曼难以启齿的是,王庚精力旺盛的生理需求令她身心俱疲。
有次她发烧卧床,王庚醉酒后仍强行求欢,撕扯间撞翻青瓷花瓶,满地碎片映着陆小曼屈辱的泪光。
察觉妻子苦闷的王庚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请挚友徐志摩当"玩伴"。
这位剑桥归来的诗人带陆小曼听昆曲沙龙,逛琉璃厂淘古籍,在什刹海冰场教她跳华尔兹。
当徐志摩朗诵《再别康桥》时,陆小曼眼中重燃的光亮让王庚隐隐不安。
某夜暴雨,徐志摩的外套披在陆小曼肩头,两人在黄包车里十指相扣的画面,被王庚的副官尽收眼底。
当徐志摩为避嫌远赴欧洲,王庚在码头送行时递上怀表:
"替我照顾好小曼。"
这句话让诗人错愕,更令暗中观察的陆小曼泪如雨下。
三人在晨雾中的剪影,被记者拍下登上《北洋画报》,标题"新式三角恋"引发哗然。
梁启超听闻后拍案怒斥:
"志摩岂可夺友之妻!"
离婚谈判在六国饭店进行。
王庚用佩枪压着离婚协议:
"签了它,你自由了。"
陆小曼颤抖着笔,瞥见他军装袖口仍缝着她绣的并蒂莲。
走出饭店时,王庚对候在门外的徐志摩说:
"若负小曼,军法处置。"
这句半真半假的警告,随着1925年深秋的落叶飘散在北平的风里。
徐陆婚礼上,王庚托人送来楠木匾额,镌刻"苦尽甘来方知味"。
喜宴中的陆小曼抚着题字泪湿喜服,而徐志摩发现落款日期竟是他们定情那日。
婚后的诗人疲于应付陆小曼每月三千银元的花销,同时任教五所大学仍入不敷出。
当陆小曼抱怨不能常去老正兴吃蟹宴时,徐志摩在日记里写:
"浪漫是鸦片,婚姻是戒烟。"
1931年徐志摩空难噩耗传来,陆小曼在灵堂见到久违的王庚。
这位已是税警总团团长的军人,默默将挽联"万种风情无地着"换成"半生知已半生悔"。
陆小曼在遗物中发现徐志摩未寄出的信:
"若重来,当学王庚放手的勇气。"
此后她素服半生,整理出版《志摩全集》赎罪。
王庚在抗战期间因泄露军机入狱,保释后沉疴难愈。
1942年开罗会议前夜,他握着陆小曼年轻时的照片病逝开罗。
副官遵遗嘱将照片随葬时,发现背面有褪色小楷:
"北海之约未赴,来世再补。"
那是1923年他们相约看荷,却因直奉战争告吹的旧事。
晚年的陆小曼戒掉鸦片,在文史馆誊抄史料度日。
某日整理北洋档案时,她发现王庚亲拟的《津浦线护路方案》眉批:
"留济南段空白,与曼看荷用。"
钢笔字洇开在泛黄的图纸上,像迟来三十年的泪痕。
她提笔在方案旁补画一枝枯荷,落款"未亡人小曼"。
这段纠缠二十年的情缘,最终沉淀在上海图书馆的档案柜里。
当学者翻开编号"LXM-WG"的卷宗,三张泛黄照片滑落:海军婚礼上的将星与名媛,码头送行时的军人与诗人,还有开罗病榻前握在手中的少女倩影。
这些定格在时光里的影像,无声诉说着浪漫与责任、激情与隐忍的永恒命题。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徐志摩与陆小曼:他看到了她身上作为“人”的光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