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人淡如菊人设:为何观众力挺沈眉庄,却集体讨厌如懿

《甄嬛传》播出之后爆火,并且长红到现在,这也是当初它的姊妹篇《如懿传》开拍时,所有人都觉得会大火的原因之一。

拍摄时有多自信,最后的结果对比就有多明显

《如懿传》播出期间,直接被提前播出的《延禧宫略》碾压,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通通比不过。

后来好不容易依靠二创视频扭转了口碑,近几年又陷入了新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如懿传》中的如懿走的是“人淡如菊”的人设,大家难免拿她跟《甄嬛传》里的爱菊人士沈眉庄对比

不过,沈眉庄和如懿虽然都被贴上了“人淡如菊”的标签,但观众对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沈眉庄广受喜爱,如懿却饱受争议

原因有很多层面:

角色内核的差异:清高与隐忍

1. 沈眉庄的“清高自持”

沈眉庄出身名门,从小接受正统教育,行事端庄却不失傲骨。她因“假孕事件”看透了帝王薄情后,选择主动疏离权力核心,转而侍奉太后,保持精神独立。

她的“淡”是清醒后的选择,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傲气。

而且,她虽不争宠,但仍有底线与锋芒。比如为了报复华妃不惜自焚,更多次为甄嬛冒险出头,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恶势力的反抗。

她对温实初的爱情是“清醒的沉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短暂的真情流露更显人性光辉。

2. 如懿的“隐忍妥协”

如懿的“淡”更多是生存策略。她从小浸看透了宫廷斗争,被迫适应规则,但始终在权力与情感之间挣扎。

她的隐忍常被解读为软弱,尤其在面对乾隆的猜忌时,缺乏有效反击,最终沦为“被牺牲的棋子”。

更重要的是,她这个人是矛盾的:她既想保持本心,又不得不卷入权谋,这种撕裂感削弱了角色的连贯性。

比如对海兰的利用与疏离显得冷漠。

剧中她的盟友(海兰、惢心等)因她受伤,她的反应也被观众批判“冷血”。

情感共鸣的强弱:友情与孤绝

1. 沈眉庄的“温暖支点”

沈眉庄与甄嬛的友情是全剧最动人的情感线之一。

两人自幼相识,历经背叛仍彼此扶持,眉庄甚至在临终前仍为甄嬛筹谋。这种双向奔赴的深情,让观众感受到后宫中难得的人性温度。

比如眉庄为甄嬛送物资、罚跪时的陪伴、临终托孤等情节,强化了她的有情有义。

2. 如懿的“孤独困境”

如懿的盟友关系(如与海兰)更具工具性。海兰为如懿不择手段,但如懿始终以“皇后”身份居高临下,缺乏平等的情感互动。

她的孤独感更多来自自我封闭,而非外界压迫,难以引发观众共情。

而且,如懿对乾隆的深情缺乏对等回应,对海兰的付出也显得理所当然,削弱了角色的情感厚度。

反抗姿态的对比:傲骨与屈服

1. 沈眉庄的“傲然反抗”

沈眉庄的“淡”是主动选择,她以疏离权力、追求本心完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无声抗议。

比如她拒绝为复宠讨好皇帝,甚至通过“出轨”实现精神自由,这种叛逆更符合现代观众对独立女性的期待。

2. 如懿的“消极承受”

如懿的悲剧被归因于“命运”而非个人选择。她虽在后期与乾隆对峙,但反抗大多停留在语言层面(如断发),缺乏实质行动力。

观众更期待她像甄嬛一样“黑化逆袭”,但如懿的隐忍最终导向自我毁灭,显得压抑无力。

剧情设定的影响:爽感与压抑

1. 《甄嬛传》的“成长叙事”

沈眉庄的“淡”是成长后的觉醒,她的选择推动了剧情发展(如揭发华妃、促成甄嬛复仇等),符合观众对“逆袭”的期待。

2. 《如懿传》的“消解希望”

如懿的“淡”被嵌套在无解的悲剧循环中,她的隐忍没有换来任何转机,反而加速了自身消亡。

观众对前者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坚守本心”的赞美;对后者的厌恶,则源于对“妥协无力”的排斥。

当然,观众集体排斥如懿,也在于主角周迅对于角色的理解相对浅薄,她固执坚守人物“非黑即白”、“宫斗无用”的规则导致角色整体充满了矛盾

或许看完沈眉庄才会明白,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才会完整——

正如你只有看到了恶才会理解善良的魅力;只有真正去宫斗过,看到大结局的满目苍凉时,才会真正理解“宫斗无用”、“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所以,真正的人淡如菊并不是不合群、强行与人疏离,而是即便身处人群中,依旧保持本心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