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6年春,台北晴天。

一张合影悄悄摄下,几个西装笔挺的身影站在一起,中间那位面带微笑,精神矍铄。

他是蒋经国,时年76岁。

站在他左边的是杨振宁,那年64岁,神采奕奕。

画面里还有吴大猷、杜致礼。

谁也没想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影,成了蒋经国与杨振宁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同框。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三年后,蒋经国去世。

可奇怪的是——不少人都记得那次合影,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背后的背景。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更早前的几十年讲起。

那时候,杨振宁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拿下诺贝尔奖,跟李政道一起,靠的是“宇称不守恒”理论。

可别小看这个理论,它打破了物理学界当时的一个基本假设。

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华人、都是中国大陆出去的。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那会儿正值冷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技术限制非常严格,李政道原本是被国民政府派去学原子弹技术的,结果到了那里,美国人根本就不教。

后来他转去芝加哥大学,和杨振宁碰上了,才有了那次合作。

而杨振宁的求学路也不轻松。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来进了清华研究院,再到1945年考上了赴美公费留学,是物理专业唯一一个。

他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几十年后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名气早就传回国内。

不过,这次他来台湾,蒋经国不光是出于尊重学者。

那时候的台湾,正处在敏感节点上。1986年,台湾还没解严,但风已经开始松动。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蒋经国的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糖尿病让他不能久站,医生也建议他减少公开活动。

可这次,他还是亲自出面接待杨振宁。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当时的场面其实挺正式,杨振宁穿着深色西装,打着领结,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年轻点。

他的妻子杜致礼站在一旁,虽然当时才59岁,但精神状态不太好,脸上带着疲惫。

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就是那个当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她和杨振宁是在美国重逢的,1947年她去美留学,两人本来只是校友,在异国他乡又碰上了,很快就成了恋人。

1950年,他们结婚。

之后几十年里,杜致礼基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在家里照顾孩子、照顾杨振宁。

她的晚年很不容易,先是得了帕金森,后来又有老年痴呆。2003年去世前,杨振宁还亲自为她办了个75岁生日宴。

再说回蒋经国。

他的成长路比杨振宁更复杂。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小时候被父亲蒋中正送去苏联,那会儿才15岁。

在苏联受了不少苦,语言、生活、政治斗争一样都没少遇上。

后来回国,父亲那边的感情也一直很疏远。

他娶的是白俄罗斯女孩芬娜,婚后生了四个孩子。

可这门婚姻在国内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到了晚年,蒋经国身体每况愈下,但他还是力推开放政策。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他知道,台湾如果不转型,迟早会出问题。

接见杨振宁,是他给知识界、给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台湾要走向更开放的未来。

这中间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吴大猷。

那会儿他已经是台湾“中研院”院士,还当过院长。

他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老师,性格低调,但学术地位极高。

照片里他穿着黑色西装,站在蒋经国右边,眼神坚定。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他一直想着要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科学家,早年在大陆办学,后来去了台湾,直到2000年去世,活了93岁。

这张1986年的合影,其实就是三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

老一代的吴大猷,中生代的杨振宁,还有政治掌舵者蒋经国。

他们背景不同,选择不同,命运也不一样,但都在那个时间点上碰头了。

谁也没想到,这一碰,成了一段历史的定格。

杨振宁后来在2004年娶了翁帆。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那事儿当时在媒体上闹得很大。

翁帆是他在汕头大学认识的学生,那时候才19岁,是接待杨振宁夫妇的志愿者。

两人保持联系很多年,等到杜致礼去世后,翁帆主动写信联络。

后来,82岁的杨振宁向28岁的翁帆求婚。

这事儿没法评论太多,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现在回头来看,那张合影的意义就不只是一次会面了。

1986年,蒋经国和杨振宁的合影,两人相差12岁,2年后去世!

蒋经国1988年去世,临死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台湾政治体制的转向。

杨振宁后来放弃美国国籍,长期在清华任教。

杜致礼2003年去世,吴大猷2000年谢世。

照片里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杨振宁,还在。

那张合影,后来被一些学者称作“时代的交叉口”。

可惜,再也没有同样的人,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时刻了。

从那以后,蒋经国再也没有公开接见过其他海外科学家。

参考资料:

胡德坤,《蒋经国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杨振宁,《曙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吴大猷,《物理学人生:吴大猷口述历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4年。

胡新民,《杜聿明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李政道,《从北京到哥伦比亚:李政道自述》,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