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说“航母杀手来了”,
可你看了山东舰在香港的盛况,一秒就会明白所谓“航母克星”,根本还差得远!
一款号称10马赫高速、高超音速导弹的目标,居然在真正航母前黯然失色。
你以为的“航母杀手”,与现实之间,究竟隔着多远?
大家了解武器,大多都是从报道,和透露出的数字统计。
鹰击21末端可达10马赫、射程上千公里,难以拦截。

而这些都是所谓的理论值,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机构资料指出,“鹰击21是现役唯一可由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但搭载它的不只是055大驱,还有轰6K轰炸机或潜艇,形成海空潜岸一体化打击网。
代表着鹰击21确实具备“远程覆盖+突防性强”的潜力。
但问题是真的能打得准吗?
目标是实战中的航母,不是小渔船。航母本身防护系统非常厚实,尤其是航空甲板和雷达设施,一枚甚至两枚轰炸级导弹挤上来,都只能叫“擦伤”。
航母真的强吗?
可以回看山东舰到港岛现场,山东舰排水量约7万吨,搭载三型舰载机、舰载直升机十几架,航行编队由055万吨大驱、052D护卫舰、054A护卫舰共同护航,吨位合计近10万吨。
简单理解就是,三万吨级大驱只差几百米就围在航母旁边,雷达、信息系统毫无遮挡地协同启动。
美国之前对鹰击21击毁航母的可能性进行过预测,美国国防部长表示,一枚鹰击21根本不可能击沉美国航母。
美国航母专门设计了单点损害隔离战术,舰体划分成无数密闭舱室!并配套“管损机制”,可以抑制火势扩散,延缓沉没时间。
所以大家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所谓击垮航母和击沉航母是两个概念。

二战教训就告诉过我们,“打沉”可贵,但“杀伤其能力”更实用。可以将航母想象成一个移动城市。
体量大、密闭舱室多、冗余系统丰富,光是“管损”系统,就能让航母在受创后几乎不漏水,不失稳。

雷达、导弹发射井、弹射器这些关键系统,如果先被壳打了,航母就从“战斗单位”变“静态平台”,效果肯定是大于“沉”。
更重要的是,水下的威胁比你想象中凶猛。鱼雷能在航母底下爆炸,形成水泡区,瞬间把船底“掏空”。

对比导弹“拍一下”甲板,鱼雷才是真正能让航母“慢慢受死”的那个。
相较于大家天天讨论“高超音速导弹可以打沉航母”,其实真正能让它翻船的,是海底来的导弹。
这也就是航母编队周围的护卫舰的作用,这些护卫舰不是摆样子。它们负责护航、反潜、反导,甚至还有“嵌套”编队,一层层护着大宝贝回家。
导弹不孤单,航母也不是孤影
很多人把鹰击21拔出来强调“10马赫+1000公里”,却忽略它是大系统的一部分。就像一个精锐狙击手,没了观察、通讯、掩护,就只是个伪武器。
055垂直发射系统可携带鹰击21,组合轰6K巡航轰炸机与潜射平台进行联合打击,实现远程远海火力投送。
这意味着一旦战时,下令不只是055舰一个人开火,而是山海协同,海空潜岸齐发。
这样才能在航母外围掀起“火墙”,甭管它跑得道有多快,都得先交一交代。
除此之外,鹰击21还能搭配“北斗+主动雷达制导”
有了雷达制导后,打出去不是“盲目冲冲干”,而是可调整航向、修正目标,那几百公里的末端机动,足以让对方“打石头”的趋凑不了了阵。
效果炸裂也得计算成本,鹰击21单枚200–300万美元间,虽然比“标准6”(便宜,但也不是人人能发射几十枚。
中国习惯“混种打法”:一波结合鹰击18、鹰击12、鹰击83,形成跨高度跨度不同高度、不同速度多维攻击。
而不是一波波都用同一种,“防空系统一看类型就截”,这叫概率作战:把敌人逼进点射中断的死角。
战场不是你一方说了算
美国航母肯定不是傻子,站在那让你打,你以为它全靠庞然体量,其实背后是隐形主力和电子大脑。
他们现在正在部署一套叫“滑翔阶段拦截器”的系统,可在高超音速导弹滑翔阶段就给你“化学干预”。
计划2028年建成,结合“宙斯盾”系统和“标准6 Block IB”,打猎鹰击21不是梦。
更别提CEC数据链系统,航母上的E2D鹰眼预警机、F35编队与战舰雷达共同编织一个全天候、多维度、全频段监控网,让敌方导弹的每一次轨迹都在侦测之中。
电子干扰不是配角,SLQ32、AN/SLQ49都是骚扰利器,可以把来袭导弹的“眼睛”搞瞎。严重干扰,导弹自己找不着北就没戏。
更现代的还有高机动策略。航母不是一成不变地往正前方跑,它动、它扭、它变化编队节奏,给敌人的雷达“眼花缭乱”的机会。
一会儿快尾、一会儿转弯、一会儿减速,这样你能打一波,它就给你上一波假动作。
亚太局势与下一步棋
如今的局势不只是中国和美国热闹,日本公布高超音速导弹研发计划,澳大利亚也在推进“忠诚僚机”项目。
欧洲、印度啥的也没闲着,大家都看到了:“高超时代来了,航母已经不是海上唯一威慑。”
美国将航母调回关岛、第二岛链部署成主流策略,越来越少敢“在你眼皮子底下长时间滞留了”。
这不是恐惧,而是战略调整,防止对方打个“先手定位”之后把海上主动力打乱。
未来谁更占优势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航母不再是“靠体量吃饭”,高超导弹也不是“一发死人”,双方正进入了一场新型博弈,谁露底谁先输。
编辑:Q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