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合诸多盟友,对中国连续“发难”,却没有想到自己遭遇“背刺”,金融风险急剧增加。然而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中国却一反常态加持美债。意识到情况不妙,耶伦发出了紧急警告。中国为何加持美债?耶伦发出了怎样的警告?
       进入2024年,在全球博弈中逐渐落入下风的美国,想要联合诸多盟友,通过全面围堵、打压的方式,来遏制强势崛起的中国。在今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关键矿产等产品加征关税,还炮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要求盟友响应自己的做法。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欧盟在今年6月对华加征电动汽车关税。而在G7峰会上,美国及其盟友几乎把中国的“红线”触碰了个遍,不许中方“武力收台”,还要求“不得改变南海现状”,“减少工业产品出口”,还以涉俄为由,制裁部分中国企业。从这些情况看,美国似乎距离对华“全面摊牌”,已经很近了。


       然而美国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遭到了“铁杆盟友”的“背刺”。作为盎撒集团和“五眼联盟”成员的英国和加拿大,是美国的核心盟友,但两国却开始大幅度抛售美债。英国减持了179亿美元,加拿大则减持247亿美元。而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更是抛售了375亿美元。要知道,美国坚持不降息,就是想要用“美元潮汐”,收割全球获取美元,并用这笔钱承接自身债务,避免流动性紧缩危机出现。而且,美国不降息的做法,使得他们的债务利息高达1.15万亿美元,但财政收入只有4.9万亿美元。但美国收割全球还未成功,盟友却在抛售美债。


       然而,这还不是美国最糟糕的情况。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随着通胀的消退,美债利率也会下降,但美国的财政收入也在减少。在2023年,美国财政收入就缩水了4700亿美元。这意味着,利息支出占美国GDP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未来2到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可能达到2到3万亿美元,差不多为美国GDP的10%。等到美国债务总额超过40万亿美元,低息债置换为高息债,每年的利息会超过1.6万亿美元,这才是美国财政最艰难的时期。


       有分析指出,美国落到这个地步,根源还是他们习惯于“来钱太快”,忽视了契约精神和实体产业。在几十年前,美国还是世界最强的制造业国家。在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约26.3万架战机,8.2万辆坦克,25.7万门火炮,产量几乎是其他国家的总和。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制造业占到了全球产能的50%。但在几十年后,美国的精英阶级已经“跃迁”了,他们觉得实体产业来钱太慢,太累,选择把持金融、军事和核心技术。金融确实来钱快,军事威慑获得利益也比平等谈判容易,掌握核心技术确保在产业链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些情况,最终让美国撕毁契约精神,让实体产业逐渐金融化,玩金融亏了钱,美国也不还,而是继续借。


       美国的这些做法,使得他们在面临美债危机时,手中基本没有什么关键性实物资产了,黄金,原油,工业品,大宗资源都不够,只剩下美元。然而,若美元丢掉了“世界货币”的地位,不能像以前一样轻松换来实物资产,美国的下场可想而知。因此,美国维持高利率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其他国家维持“美元不换实物”的局面,而是放在银行吃利息。
       现在,美国想要联合盟友发动贸易战,试图用这种方式让中方让步。然而,国际社会都很清楚,美国最拿得出手的是美元霸权,这是他们挥舞“制裁大棒”的底气。然而,不用“制裁大棒”,改换贸易战博弈,显然美元霸权已经出现问题。意识到这个情况,英国、加拿大和日本选择跑路,沙特也在近日宣布不续签“石油美元”协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何一反常态,选择加持美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3个原因。第一,美债的价格被市场推高,使得中国“被动加持”,因为从数额看,33亿美元的加持并不大;第二,美债作为金融投资产品,中方根据其收益情况进行短期加持、整体减持的操作,获取套利空间;第三,近段时期,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各层级的交流,使得两国关系趋于稳定,至少止住了双边关系螺旋式下滑的趋势。中方可能为了稳定中美关系,放缓了减持美债的速度。


       不过,中方一反常态加持美债,但美国财政部依然开心不起来。毕竟,核心盟友都在抛售美债,可见大家都很清楚,美国已经是“大厦将倾”的状态了。而且,连深受美元影响的日本,都没有被美国有效收割,更不用说“收割全球”了。面对严峻的局面,美国财长耶伦发出警告,表示“由市场决定汇率的大国”,应该在极少数情况才实施干预,而且干预只能消除波动,不能影响汇率。耶伦这番话,就是警告各国不要通过抛售美元资产来稳定本币汇率。


       而且,美国还作出了“过河拆桥”的举动。在6月18日,美国五角大楼宣布,给台岛的3.6亿美元的军售,已经得到美国务院的批准。美国众议院还通过法案,允许美军对马六甲海峡、宫古海峡等海上要道进行封锁。显而易见,美国的“零和博弈”思维深入骨髓,他们就是要与中国“对抗”。然而,已经是“大厦将倾”的美国,又如何与强势崛起的中国交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