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杭州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却因为实验意外烧坏插座,从而起了研制插座的决心。
没想到这一研究,竟让他有了从商的决心,甚至能成为“插座大王”。
按说,他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及主导开创人,可他却坚持跟做业务的弟弟五五分账。
真正做到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事业成功后,他并不像其他富豪一样多元化扩张,甚至多年一直专注一件事。
那如今他这个“插座大王”的地位是否牢固呢?
公牛插座的诞生
1986年,阮立平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端上了杭州机械研究所的“铁饭碗”。
彼时的阮立平,满脑子都是精密仪器与科研数据,而弟弟阮学平却因家境拮据,早早辍学打工,成了插座推销员。
兄弟俩的人生轨迹看似渐行渐远,直到一场意外,让两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验室里,阮立平正在调试一台进口设备,突然,“砰”的一声,插座冒出黑烟,跳闸断电,数据全毁。
阮立平气得直跺脚,转头找弟弟帮忙:“给我找几个结实点的插座!”
可阮学平却面露难色:“哥,不是我不找,市面上30个插座里10个是坏的,剩下20个也用不了多久。”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阮立平。
阮立平拆开弟弟带来的插座:薄如蝉翼的铜片、劣质的塑料外壳、敷衍的焊接工艺,“这种东西也敢卖?”
阮立平的较真劲儿上来了,他翻出大学课本,趴在宿舍里画图纸,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个零件。一个月后,他攥着借来的2万元,辞去铁饭碗,拉着弟弟在慈溪的民房里搭起了作坊。
1995年的中国插座市场,正陷入一场畸形的狂欢,无数小作坊用花哨的外观吸引顾客,内部却偷工减料。
同行讥笑阮立平:“插座做得比保险柜还结实,谁还会买第二个?”
可阮立平并不理会,他埋头研究“一体化注塑工艺”,在插孔外加装保护门,甚至把铜片厚度从0.5毫米加到0.7毫米。
而弟弟阮学平则抱着样品跑遍五金店,拍胸脯保证:“用坏了找我退钱!”
起初,没人相信这对兄弟,某天,一家外资企业因供应商倒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来。
阮立平带着工人熬了三个通宵,将40万元订单的插座全部达标交付,对方惊喜地追加20万元订单,还留下一句话:“你们是我见过最较真的中国人。”
这笔订单给了兄弟两人底气,于是他们趁机收购倒闭工厂,将生产线扩张到全国。
阮学平更想出“土办法”:免费给五金店做招牌,条件是在右下角印一行小字“公牛插座专卖”。
短短几年,40万块广告牌从县城铺到乡镇,“公牛”二字随着五金店的红色招牌,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
专注一件事
2001年,公牛拿下全国20%的市场份额,有人劝阮立平:“该跨界搞房地产了!”
他摇头:“快就是慢,慢才是快。”
此后十年,阮立平像打磨精密仪器一样死磕技术:防雷击插座让南方家庭不再惧怕暴雨,儿童安全插座让父母松一口气,带USB接口的插座悄然登上年轻人的书桌。
2015年,危机突至。
小米推出49元“高颜值插座”,三天卖出24万个。
阮立平连夜召集高管:“我们得比小米更便宜!”
研发团队翻出压箱底的技术,用“模块化设计”降低成本,硬是把同款插座定价压到45元。
市场部紧急对接电商平台,一个月内上线500家网店。
这场战役后,阮立平却给雷军发了条短信:“谢谢你逼着我们跑得更快。”
结语
2020年2月,公牛集团上市,市值10天破千亿。阮立平将半数股权分给弟弟,留下“五五分账”的佳话。
但光环之下,暗流涌动。
近年来,房地产低迷拖累插座销量,新能源领域又强敌环伺。
阮立平不得不押注充电桩,却陷入“投入大、回报慢”的泥潭。
在慈溪老家的滩涂上,阮立平常独自散步。
有乡亲问他:“现在什么都不缺了,咋还这么拼?”他踢了踢脚下的沙子:“你看这滩涂,潮来了又走,不一直往前拱,就得被埋下去。”
公牛插座销量虽然有所下滑,但阮立平的脚步却没停下,他紧盯着新能源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有另一番成就。
但就插座领域而言,插座一哥的地位,相信还是很难被撼动的。
参考资料
市界:公牛背后浙江兄弟,卖插座赚了970亿
环球人物:“公牛”被罚3亿,阮氏兄弟服了!
华商韬略:中国企业家的“牛劲”:“只做第一”,27年他说到做到
砺石商业评论:阮立平:被雷军唤醒的公牛掌门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