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剧《苦尽甘来遇见你》以黑马之姿席卷亚洲荧屏时,济州岛渔女与命运搏斗的故事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鲜少人知的是,在福建,真实版"女性史诗"已渔村的潮涨潮落中续写了百年。

当男性在远洋捕捞中直面生死,留守的渔家女人们以纤弱双肩扛起整片海域的重量——修补比房屋还高的渔网,在寒潮中采撷海带,踩着嶙峋礁石收割牡蛎。

这也铸就了当地女性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她们如同坚韧的海草,在风浪中顽强生长,也成就了那句经典的闽南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本期显微故事,就将走进一群上岸的“渔女”后代的故事。她们的祖祖辈辈,靠着艰苦打渔养活了她们,将强大的女性力量传递给了她们。

如今,她们决定将这份精神,走出狭小的厨房、厅堂,用行动传去捕捞一个更大的世界。以下是关于她们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万芳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帮过妈妈做活补贴家用。我们当地都是这样,女性像男人一样撑起家,一代一代都是如此。"黄惠如说。

图 | 黄惠如

40岁的黄惠如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乡村。惠安当地为沙地,能够种植的农作物有限,历代男性需“讨海”生活,即出海捕鱼,向大海讨生活,留在家里的女性成了“顶梁柱”。

长期的磨炼,造就了惠安女性们勤劳、俭朴、坚韧的优良品德,以至于提到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惠安女”,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她们特别能吃苦”。

也正是如此,这才有了当地“万女锁蛟龙”壮举。

1958年,惠安县委决定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以解决当地“赤地”问题,1.3万名惠安女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应征上场。

她们当中年纪大的五六十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在没有重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惠安女们抡起祖辈传下的石杵,肩扛斧劈,用麻绳捆住百斤条石,弓着腰背出十里山路,不仅完成建设任务,还将原本5年的工期缩短至3年。

据后来统计,参加水库大坝建设的民工中,女性占比高达86%。为了纪念当地“惠女精神”,1960年大坝落成后,取名为“惠女水库”,全国妇联还特地发来贺电,这也是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水库。

在这样的环境中,惠女精神一代代相传。

黄惠如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惠安女性。黄惠如的父亲先后在造船厂、针织厂工作,常年不在家,照顾姐弟四人的重任连同农活都落在了母亲身上。饶是如此辛苦,90年代时,福建经济飞速发展,乡村涌现了不少针织工厂时,黄惠如的妈妈还会去参与村里接的针织厂外包活计,来补贴家用。

小学开始,黄惠如空闲时间,就需要和姐姐们分工,帮助妈妈完成家里的农活、家务活,成为家里事实上的“劳动力”。“甚至身边的邻居家要翻修房屋时,盖房子这些活也都是留在家的女性在张罗”。

2003年,黄惠如成为大学生,离家进入华侨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读,才意识到“惠安女”的独特性,在教材里出现"性别研究"章节时,那些挑石筑坝的佝偻背影突然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

“我们惠安女性的劳动强度可能全国女性里最大的”,黄惠如解释,别的地方乡村女性是干农活,带孩子,但惠安女性却在很多男性领域闯出了天地,“比如打渔、比如做包工头”,并且在全国内皆有口碑,还衍生了一批赞扬当地女性的优秀作品。

由此大二那年,黄惠如萌发了做惠安女性现状的调查,后来由于这个课题太大,黄惠如的毕业论文最终转向城镇女职工调查,毕业后她先后进入茶企和金融行业历练,成为了走出“乡村”的女性。

但故乡女人们赤脚踩过滩涂留下的足迹,在她心中留下来痕迹,“甚至形成了愿力,让我一直想为家乡的女性,为我奶奶、妈妈那样的农村女性,做点什么。”

一切就像是冥冥注定一样。

2017年,黄惠如接触到民宿行业。“这个行业很特殊,大部分从业者是女性,甚至还有独特的老板娘文化,也不会歧视女性”,于是她在这个行业扎根,并在2024年得知“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后一头扎入,成了当地的培训负责人。

图|黄慧如在培训上

这个项目,由文旅部市场管理司、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通过免费给乡村民宿管家做技能培训,帮助女性在地就业。

落地福建一年多来,黄惠如将这个项目视作迟到的毕业论文,当年没写成的惠安女故事,终于有了回响。

虽然和家里的女性亲属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但作为 “惠安女” 文化的亲历者,黄惠如对当地女性的困境了如指掌。

“或者说这是福建大部分乡村女性的困境:大部分女性结了婚、生完孩子后,就必须回归家庭”,而且因为崇尚多子多福、加上家附近工作机会少,许多家庭又无老人帮衬,丈夫离家工作后,这些女人需要顾家、无法出远门,就此几乎再无走出家门工作的机会。

这一点,邹青青和高玉兰深有感触。

邹青青是从江西“远嫁”到福建屏南的女性。她的丈夫是一名电工,每年有大量时间在外地工作,因没有长辈帮衬,生育三个孩子后,邹青青就留在了屏南乡村带孩子,过上了和当地女性别无二致的“扛家”生活。

图 | 邹青青

高玉兰是湄洲岛本地人,家里为渔民世家,“湄洲女”是和“惠安女”齐名的福建三大渔女,同样以吃苦耐劳闻名。婚前,高玉兰在莆田做过销售也干过服务员,她的丈夫也是一名渔民,婚后高玉兰回到湄洲岛,过上了和母辈一样的生活。

图 | 高玉兰

虽然留在了乡村,当地工作机会稀少,但这群女性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生活:

独自在家照顾三个孩子的邹青青发现,当地有很多女性会去附近餐厅洗盘子、当临时工,以此来补贴家用,而她自己则找了一份民宿管家的工作,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工作;

高玉兰因照顾两个孩子,抽不开身去工作,于是和丈夫在村子里开了一个批发小卖部,并将两个儿子送入了大学;

而在宁德霞浦的阮亦容,为了小女儿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女儿出生后做过保育员,后来又陪着女儿到乡镇租房,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

当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发掘、很多乡村民宿开启、可以给这些无法去外地工作的妈妈们提供工作机会后,这群女性又开始盯上了 “民宿管家” 这个岗位。

邹青青就在家附近找了一份民宿管家的活计;高玉兰则在觉察到越来越多人到湄洲岛旅游后,将家里的自建房改成了民宿,做起了老板娘。

然而,做民宿管家并不容易。这群生活在福建乡村的女性虽然是做活的一把好手,但她们普遍学历低(许多人仅初中文化),既没出门旅过游,也没住过民宿酒店,根本不懂什么叫服务。

甚至最开始做餐厅服务员时,仅小学4年级文化的阮亦容,给客人上菜都会紧张到发抖,也不知道要“报菜名”。

可什么都缺的福建女性,从不缺刻苦。

“当时我们民宿的转正要求是必须会做表格”,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的阮亦容,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学习操作,然后第二天早早到民宿里用电脑练习。

图 | 在学习管家服务技能的阮亦容

靠着这份韧劲,她学会了制作表格、保住了工作;同样靠着这份工作带来的底气,阮亦容结束了十几年的家暴婚姻、独自养活了女儿,还支付起了女儿的舞蹈费用。

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生活在物质匮乏、机会稀少的乡村,但靠着不怕吃苦的打拼精神,福建女人们,将手里的烂牌拼出了新局面。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女性来说,“民宿管家”似乎是一份寻常的工作。

但对于生活在福建乡村的邹青青、高玉兰、阮亦容等女性来说,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工作 —— 也正是如此,她们格外珍惜。

除了“管家”需要处理的日常接待的工作,邹青青和亦容还分别承担了各自民宿里宣传、导游、策划的工作。

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邹青青每天清晨6 点多就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后赶去上班,中午再赶回家做饭。

阮亦容则称这份工作让自己走出了生活谷底。以往做全职妈妈时,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小小的”,现在能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自己觉得人生正好”,因此更加卖力的通过互联网学习“服务礼仪”。

哪怕她们如此满意、如此努力想要做好这份工作,弊端依旧是明显的:因为乡村的资源不够,她们的努力往往不得其法。

邹青青的老板、民宿主张清挺深有感触。张清挺以前在外面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回到老家创业后,想把一线城市学到的“运营”技能在这里落地时,才发现“员工们根本不懂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哪怕自己手把手教学,也无法解决城市和乡镇存在的巨大信息差。

“她们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学习”, 张清挺说。

2023年,作为当地民宿协会会长的张清挺了解到了 “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这个公益项目,不仅教管家基础的服务能力,还注重培训短视频制作等数字素养。

在互联网工作多年的他,知道“数字化”是拉平鸿沟的最佳途径,于是和县里商量了之后,让“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在屏南乡镇落地,并为员工邹青青争取到了福建第一期、全国166期的培训机会。

图 | “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现场

邹青青培训回来后,表现也超乎张清挺的预料:她不仅马上开始将培训班里所学运用的如拍摄短视频到实际中,还能结合自己的想法,比如用 AI 策划活动,辅助创作。

邹青青的女儿也觉得“妈妈好厉害”,她时常邀请班级里的孩子去妈妈工作的民宿玩耍,并自豪的介绍“那是我妈妈工作的地方”。

正是如此,邹青青不但“民宿管家”当作自己的事业,还扬言“要干到退休”。

阮亦容的变化也是显著的。在培训结束后,她通过起诉方式和家暴的丈夫成功离婚,获得了新生:曾经连菜名都不敢报的她,现在是这所在民宿的餐厅主管,还因在“数字木兰”计划里表现出色,被选排到厦门、北京去参加研学。

图 | 黄惠如(中)、亦如(右)在北京研学时的合影

去北京培训时,恰逢新年前夕,许多餐厅都有主题布置,回到霞浦后,亦容将这些流行的主题布置引入了民宿餐厅布置中,得到了大家好评。

在前不久刚开班的第273期“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上,阮亦容还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当着地方政府领导和所有新学员面前分享。

“参与这个项目后,我越发感觉到,我才40多岁,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我还有可以做很多事。”

现在亦容正钻研如何将霞浦当地的风景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大海,晚霞……在她的镜头下,夕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几只小船悠然飘荡,乐曲里的《渔歌唱晚》便有了画面。

图 | 阮亦容拍摄的民宿风景

正如黄惠如所说,“福建女性从来都不怕困难,她们怕的是没有机会,只要给她们一丁点机会,她们便会努力向上爬,创造出奇迹”。

就像当年,被逼得没有办法,这群女性架起小船出海,在风浪里捕鱼养活家庭;后来为了能让“赤地变农田”,万女响应号召修建大坝只为博一个更好明天;再到走出去做包工头、做生意;到如今培训班里,不少仅小学文化的女性,学习AI、练习普通话、想做好管家……

因为她们是母亲,用沾满海风的裙摆兜住整个家族的希望;她们是战士,把生活的重负淬炼成破浪的船桨……所以她们从不等待救赎,而是在风暴来临前率先扬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