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她不是每天都吃青菜嘛,我看她饭量也不算大,怎么还会得尿毒症?我们劝她别总喝那个,她说人老了就是得补。”
说这话的是社区做卫生讲解的志愿者,五十多岁,说起这事就叹气,说那位被确诊的是她小学同学,关系挺近,听说确诊那天一口气做了四次透析,子女急得哭着在医院门口坐了一下午。
很多人把尿毒症当作“得病晚期的结果”,但实际上,它不是某个病导致的“并发症”,而是一个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累积的代价。
有个误区一直很常见,就是一旦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不管理用药、不关注尿液变化,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过分迷信“食补”,尤其是以汤类、保健饮品、代谢类饮品为主的那些。
他们坚信“排毒养肾”靠喝水、靠喝汤,但事实却相反。长期大量摄入高钠、高嘌呤、高草酸成分的液体,会加重肾小球的压力,尤其是在原本就有微量蛋白尿或者糖尿病背景的人群中。
医学上讲,肾脏的滤过功能不是无限的,一旦出现代偿期耗尽,损伤就不是按年计算,而是按月加速。
有一份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针对9个城市做的高危人群尿检筛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存在隐匿性肾功能异常的比例达到26.4%,而其中超过80%从未接受过任何肾脏专科检查。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大多数问题并不是突发的,而是被忽视了太久。
不少人说,平时也不吃咸、不吃肉,怎么还会出问题?问题恰恰在于“看起来健康”的饮食选择。
比如常见的红枣枸杞汤、乌鸡汤、甲鱼汤,嘌呤含量并不低,煮汤过程中溶解的矿物盐和蛋白分解产物,对肾小球来说就是负担。
再比如,市面上一些“代谢养生水”,标榜调理肾功能,实则含有大量植物提取物和微量元素,服用之后进入肝肾解毒通道,会对原本功能下降的肾单位形成“刺激性流量”。
身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并不是剧烈疼痛或立刻肿胀,而是慢性疲劳、尿量波动、晨起口干等。
很多人忽略这些症状,把它当作年龄变化、季节反应,结果错过了干预时机。一旦进入到血肌酐持续升高、尿蛋白3+的阶段,肾单位已经大量坏死,靠任何补药都回不来了。
常被忽视的还有药物滥用的问题。中老年群体有个普遍的行为,就是长期服用非处方药物控制“三高”,但常常没有医生指导。
镇痛药、退烧药、利尿剂、降压药,有的甚至混合服用。这些药中有很多是通过肾脏代谢的,滥用或联合用药,会导致肾小管长期处于药物清除负荷过高状态。
举个例子,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镇痛药之一,但在高频使用条件下,对肾小管有明确的毒性作用。
美国内科学文献中曾多次提及,对乙酰氨基酚相关肾损伤案例逐年增加,尤其在高龄人群中。
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点,是作息紊乱。肾脏的血流灌注在清晨到上午之间最为旺盛,这段时间如果常年处于缺水、饥饿或高血糖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进程。
而很多老年人早饭不按时吃,水也喝得少,甚至早上第一顿就是高糖点心,影响的不只是血糖稳定,还有肾脏的灌流效率。
肾脏乃沉默器官,即便功能衰退近半,或许也无明显症状。有研究指出,慢性肾病患者中有65%在确诊前并无明显尿液变化,唯一的信号就是轻微的乏力和下肢浮肿。
这些症状又极易和普通疲劳、血液循环不畅混淆,所以常常到真正出现“尿少、水肿、贫血”这些终末期表现时,病程已经进入尿毒症阶段。
还有人以为肾脏损伤只跟吃喝有关,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心理压迫状态。慢性焦虑会引发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肾小球动脉收缩,肾单位处于高压运行状态。
研究人员曾在2020年通过动物模型验证,长时间处于高压应激环境中的实验动物,其肾组织出现早期纤维化表现的概率是普通环境下的2.8倍。这说明,长期精神紧绷对肾脏也有直接影响,而这种机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
城市节奏快,老年人独居或子女长期在外工作,本身就面临社交隔离、情绪无人安抚的问题。
她们可能白天表现得很正常,但内心持续的压力,对内分泌、循环系统、肾脏血流都是一种慢性负担。
很多临床案例中,发现患者在患病前经历过长时间独处、重大生活变故、经济压力等,说明精神与器官损伤并非独立关系。
有时候健康管理并不在于懂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肯改变原本认定“没问题”的行为。把那些看似无害、实则持续施压的细节挑出来,比临时做几个健康决策更重要。
尤其在老年阶段,身体代谢已经下行,对负荷的耐受能力逐步下降,再微小的刺激如果不终止,累加起来都可能压垮器官的代偿能力。
很多人觉得“尿毒症离自己还远”,但目前中国已知的慢性肾病患者超过1.2亿,占成年人口的10%。
其中,约五分之一会在1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庞大样本给出的现实警示。
对比之下,美国同类人群的慢性肾病进展率明显低很多,这跟其“预防大于治疗”的医疗文化有关,定期的eGFR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筛查已被纳入常规项目。
那回到原点,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道子女在劝,医生在讲,还是坚持原本的饮食、习惯、用药方式?
这个问题,其实指向的是“认知抗拒”。很多人在面对疾病预防建议时,并不是不懂,而是潜意识里拒绝改变。
他们更相信经验和习惯,而不愿承认过去的做法可能是错的。这种心理学上的“认知守恒”,常出现在中老年阶段——因为改变意味着承认失控,而失控是他们最怕面对的状态。
那有没有可能在不引起抗拒的情况下,帮助高危人群主动改变行为?
这个问题值得花点时间展开。改变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系统引导。要先从建立“风险感知”开始,通过直观的数据、可感知的身体信号,把抽象的病变变成具体的影响,其次是“行为替代”,给出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叫人停止。
比如告诉她“别喝这个汤”,不如给她一个“低钠高钾的保肾食谱”;说“别吃药乱吃”,不如提供一个社区药师可定期审方的平台。行为的转变,必须和情绪舒适感挂钩,不然就很难持久。
很多老年人不是不怕病,是怕听错、怕失控。想要让他们听进去,得先理解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衰老,而不是固执。
谁都不是天生要病的,只是有时候,方向错了,努力就成了伤害。认清这点,才是改变开始的第一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凌龄.综合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效果及并发症预防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3,9(02):241-24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