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花椒之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有“椒蓼之实,繁衍盈升”之句,以花椒比喻家族繁盛。先秦时期,楚人以花椒酿制“椒浆”敬神,《九歌》云:“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可见屈原将其作为高洁品格的象征。

别看花椒有着很多美好的光亮面,既能满足口腹,也能疗愈身心,然而你一定不会想到,花椒其实还隐藏着你并不知道的阴暗面——亦可化作杀人利器。

古人发现,未成熟的蜀椒(闭口花椒)含有高浓度的香叶醇(有毒成分)等化合物,大量服用会导致呼吸困难、中枢神经麻痹甚至死亡。对于这一点,张仲景曾发出警告:“闭口蜀椒戟人咽喉,气绝欲死。”也就是说,一把花椒可驱寒止痛,但一把闭口椒却能致命。

根据《本草纲目》等医书记载,闭口花椒“味辛,大热,有毒,其合口者尤甚”,内服可能引发咽喉灼烧、呕吐白沫、身体麻痹等症状。现代研究认为,闭口花椒中的酰胺类化合物(如花椒麻素)具有强烈刺激性,可麻痹呼吸系统神经,导致窒息而亡。

东汉延熹年间,窦太后驾崩,宦官集团欲贬其葬礼规格。年逾七旬的太尉李咸闻讯,命人捣碎花椒装入锦囊,扶病上朝。他当众宣言:若太后不得与先帝合葬,老臣便吞椒自杀殉道!最终汉灵帝迫于压力让步。虽然李咸的锦囊未启,但“带着花椒去上朝”却成为忠臣死谏的象征。

当然,有人主动求死,也有人被动被杀。元始五年(公元5年)腊日,王莽借进献椒酒之机毒杀汉平帝,据《资治通鉴》载:“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根据司马光的记载,后世史学家推测闭口花椒可能是毒性的主要来源。

然而到了北魏的刑场,花椒则变成了帝王赐死的体面之选——“椒杀”。

公元497年,北魏太子元恂因谋逆被废黜。孝文帝元宏遣使携一壶“椒酒”至河阳,赐其自尽。据《资治通鉴》记载,元恂饮酒后“口吐白沫,体冷如冰”,最终窒息而亡。胡三省在此注解:“椒酒者,闭口蜀椒所酿,辛热剧毒。”

从椒房恩宠到椒酒鸩杀,可以说,千年之前的花椒,代表着权力博弈的具象符号。因为只有贵族才能以花椒彰显地位——毕竟汉代蜀椒的价格等同于丝绸的价格。花椒作为辛辣料广泛用于贵族饮食,其消费场景在《盐铁论》中被批判为“富者连车列骑,骖贰辎軿”的奢侈象征。所以说,花椒作为当时的“奢侈品”,普通百姓肯定是舍不得“吞椒”的。

好在唐朝以后,花椒逐渐淡出毒药行列,主要作为调味品普及;到了宋朝,花椒开始横扫饮食界,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这也大大削弱了其负面形象;明代辣椒传入后,花椒又逐渐退居幕后,最终却在川菜中涅槃重生,成就“麻辣担当”的传奇。

文/马庆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