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出版社面试室内,空调的嗡鸣声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默。
桌对面的主编甚至没有翻开手中的诗集,便开口道:"你写的这是什么玩意!根本看不出任何身为作者该有的文学素养。"
二十四岁的阎志攥紧了放在膝盖上的双手。
这个曾经的林业局工人,如今的落魄写手,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梦想的彻骨寒意。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打击不是他人生的终点,反而是转折的开始。
就在同一年,一位慧眼识珠的书商找到了他,约稿撰写一本刘德华的传记。
这本《天若有情——天王之王刘德华》,为他带来了两万八千元的稿费,相当于当时武汉普通工人五年的收入。
而这笔钱,成为了日后卓尔商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生于一九七二年的阎志,来自湖北一个普通农村。
在他之前,家里已有五个姐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作为家中第一个男丁,阎志的降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欣慰。
父亲是当地林业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一份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九口,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阎志收获了人生最珍贵的馈赠。
几个姐姐将微薄的收入节省下来,时常给弟弟零花钱。
与同龄人不同,少年阎志将这些钱全部投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买书。
他痴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曾经为了一本《倚天屠龙记》,独自骑着自行车跋涉四十公里山路。当他顶着星光归来时,乡邻们只当他是个痴读书的傻小子,殊不知这些年少时光的积累,正在他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
让人意外的是,阎志读武侠小说的心态与众不同。
他不是沉醉于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在思考如何像金庸先生那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在中学时代,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文学社,在老师眼中,这个农家子弟俨然已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
命运却在他十六岁那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父亲突发重病,再也无法坚持工作。
为了维持家计,阎志不得不辍学,接替父亲在林业局的岗位。
这个脆弱的年纪,他每天要在深山老林中勘测地形,与参天大树为伴。然而,大自然的静谧反而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他在工作的间隙不停写作,将内心的感悟化作诗行。
十八岁那年,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风云》,在当地文学界激起了一圈涟漪。
这本诗集吸引了著名作家刘醒龙的注意。
在他的引荐下,阎志来到黄冈文联,成为一名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对于年轻的阎志来说,这似乎预示着他的文学理想即将起航。
然而他没有想到,这反而成了他诗人生涯的转折点。
九十年代初,随着电视、广播的兴起,传统纸媒日渐式微。
许多杂志社入不敷出,苦苦挣扎。阎志所在的杂志社也未能幸免,在一九九二年宣告破产。二十岁的阎志,兜里仅剩两百多块钱,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一次,他选择北上武汉闯荡。凭借在杂志社的工作经验,他先后在多家报社和杂志社谋得职位。然而频繁的工作更迭,依然无法带来生活的着落。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他甚至不得不靠写小稿、跑外联来维持生计。
直到那位预约他写刘德华传记的书商出现,命运的齿轮才悄然转动。
两万八千元的稿费给了阎志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他的商业思维。
他敏锐地觉察到,单纯的文字写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
正值VCD市场方兴未艾之际,他决定创办一本专门介绍VCD的杂志,这就是日后"卓尔"的雏形。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VCD市场可谓是一片蓝海。每个年轻人都渴望拥有几张心仪的影碟,但购买渠道和信息获取都极为有限。阎志的杂志恰好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缺,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参考,也为商家搭建了展示平台。
他独特的文字功底,让这本杂志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广告收入节节攀升。短短两年时间,卓尔便成为了湖北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
然而商场如战场,成功往往意味着新的挑战。步入二十一世纪,DVD开始取代VCD,数字音像市场风云突变。阎志站在事业的分岔路口,面临着严峻的抉择。他可以选择固守已有的市场,耗尽最后一波红利,但这无异于坐以待毙。
经过深思熟虑,这个曾经的诗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二零零五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
大多数开发商都在争抢住宅用地,但阎志的目光却投向了一片许多人都不屑一顾的领域——商业地产。
他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市场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这种前瞻性的眼光,源自他常年积累的人文思考。诗人的视角让他能够跳出纯粹的商业思维,看到城市发展的人性需求。
机会很快降临。2008年,武汉计划对汉口地区的传统市场进行整合改造。
这个规模庞大的项目,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更考验开发商的战略眼光和运营能力。许多实力雄厚的房企都在观望,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
阎志却看到了其中的潜力。他拿出全部积蓄,甚至抵押了所有资产,凑齐了两亿元的启动资金。他的决心震惊了很多人,有人说他是在孤注一掷,有人说他太过冒进。
但阎志心中早已深思熟虑:汉口北项目不仅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更是一个重塑城市商业版图的机会。
这个决定的魄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气质之外的企业家胆识。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达到八百万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三百八十万平方米,涵盖物流、金融、电子、消费四大领域。这样的体量,即便是在当时的武汉,也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证明,阎志的眼光是准确的。
自2009年汉口北市场开业以来,已经吸引了上万家商户入驻。这里不仅成为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更是武汉新的城市地标。项目的成功,为卓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也为阎志后续的商业版图扩张奠定了基础。
2011年,卓尔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阎志的商业版图开始快速扩张。特别是在2015年,他找到了武汉大学的同学合作,不仅获得了两千万美元的投资,还成功引入了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这些资金的注入,让卓尔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截至2020年,阎志已经掌控五家上市公司,间接关联企业达到二百四十家,市值连续三年超过五百亿。然而,在这位商界大佬的办公室里,始终摆放着他早年创作的诗集。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文字,仿佛在提醒他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一个武汉企业家,阎志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担当。
他不计成本地捐赠物资,出资六千万建设医院,甚至将自己投资兴建的"武汉客厅"改造成方舱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危机中,阎志个人及卓尔集团的捐赠总额超过一亿八千万元。
回顾阎志的创业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商人的成功,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他的文学素养,看似与商业毫不相干,却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决策。那些年少时痴读的诗书,那些在深山中写下的文字,都化作了他洞察市场的独特视角。
在当代商业社会,纯粹的利益追逐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
但阎志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或许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他的成功,不是对文学梦想的背叛,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诗和远方。从
十六岁被迫辍学的林业局工人,到坐拥五家上市公司的商业领袖,阎志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什么是精神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好了,这期的商业人物故事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在他人世界里体会百态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