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展现医者仁心与生活百态,传递笑对人生的治愈力量。

文|三木

“经过这几个月艰苦卓绝的训练,已经成长为了一支脑力与体力并存,具备高水平战斗能力的队伍。”终于荣升副主任医师的王高升一脸骄傲地对着镜头介绍马拉松俱乐部成立以来的成长。从客气、陌生、不对付,到挚友、恋人和家人,这个曾经连成员都很难凑齐的队伍,如今每个人都有了“过命的交情”。

3月30日,汇聚辛芷蕾、白客、张子贤、姚安娜、师铭泽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都市轻喜剧《》在湖南卫视、芒果TV正式收官,剧中“五仁团”终于迎来属于各自的完美结局,而最后的聚餐也让观众直言“感觉这群人真的活在平行时空里”“仿佛自己也成为江海小分队的一员”。

截至收官,剧集累计播放量突破25.9亿,#仁心俱乐部开播##仁心俱乐部太有生活了#等超1000个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热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破百亿,豆瓣最高评分7.2。从医生生活出发,讲述一段细腻、深刻、搞笑又温馨的生活流故事,剧集不仅在医疗职场、家庭矛盾、情感纠葛等元素的交融中,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当代内涵,其轻松温暖的治愈笔触和活人感十足的群像塑造,更是引起了广泛讨论,让观众感受到剧集所传递的轻松与治愈,长尾效应也在持续发酵。

以医生生活为底,

打造职场生活的“乌托邦”

无论是办公室里成堆的苹果、电脑里写不完的病程录,还是一大早就排起长队的门诊,跟随镜头穿梭于江海第一人民医院,或是风风火火地奔波在病房与手术台之间、或是从容不迫地应对急诊里各种突发状况的五位主角,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到紧张而焦灼的拯救生命现场。

看过《仁心俱乐部》的观众都会感受到,该剧多角度呈现了医生生活与工作的真实状态。剧中的他们,在工作上不马虎,始终闪耀着职业精神的光芒。神外医生刘梓懿会婚纱照拍一半跟着送患者到医院、心外医生秦文彬为了让小朋友做手术努力帮他解开心结、急诊科医生顾诗宜下班之后遇到急诊也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先救人、普外医生王高升为了升职、改善家庭生活而绞尽脑汁;而生活里的他们,既会下班后在大排档聚餐吐槽领导,也参加马拉松比赛中途顺便为伤员治疗……没有刻意渲染、过度铺陈,《仁心俱乐部》以“生活流”的方式,将日常化的医生生活融入叙事,勾勒出医生群体的多元面貌,增加了故事的现实张力。

而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种现实张力,全剧在人物塑造上极具“活人感”,力求于细枝末节处展现个性。五个主角,三男两女,各司其职,拆开来看,每个人都是自己科室的精锐先锋,而合在一起,又有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刘梓懿因小患者脑死亡而难过,秦文彬讲了一个冷笑话提醒她要把“隔菌布”盖好;秦文彬猜测王高升可能去做“飞刀”,一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和他打赌马拉松比赛会顺利开跑;顾诗宜在外吃饭吃到一半,接到刘梓懿的电话立马打包回去开导她……

通过“生活流+活人群像”的叙述方式,塑造具有活人感的医生群像,《仁心俱乐部》就像一个职场生活的“乌托邦”,让观众不止看到医生们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也看到他们丰富而精彩的情感与生活。因此,观众爱他们,是因为他们足够真实。他们会救死扶伤,会无私奉献,但同样也会被各种各样的情感所羁绊,即便看惯了的生离死别还是会无法释怀。

也正是这些“活人”的琐碎日常,《仁心俱乐部》让医疗题材剧有了独特的人间烟火气,也拼出了观众喜爱的医疗剧模样:剧集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医生们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成功把人救回来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们和每个平凡的我们一样,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融入喜剧化的内容表达,

探索类型剧的创作升级

随着剧集的收官,《仁心俱乐部》的五位医生在经历了工作中的停职意外与升职困难、生活中的情感矛盾与婚姻危机以及家人与个人的健康挑战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温馨而圆满的结局。成员之间的情感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蒋毓暗恋顾诗宜六年后,二人顺利修成正果;终于不再磨叽的秦文彬向大家宣告,要正式追求刘梓懿,一个“猛烈”的手指比心不仅把刘梓懿“吓了一跳”,更引来所有人的哄笑……不同于剧集开场时回避,已经成为挚友的他们共同举杯,“敬当下、敬爱情、敬陪伴、敬友谊、敬生活”,敞开胸怀,拥抱充满幸福与希望的未来。

以喜剧为底,带着轻喜基调的《仁心俱乐部》呈现的是一群褪去光环的医生和一个个充满幽默与温情的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感动。而从这个角度上看,《仁心俱乐部》在类型剧差异化的探索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对亲情的喜剧性呈现,比如三个姐姐轮番来蒋毓公寓,原本只是三姐失恋带来的一场家庭内部纷争,却因为隔壁顾诗宜的遐想与误会带来了啼笑皆非的效果,而在尴尬与误会之外,观众从蒋毓身上感受到的是健康的姐弟关系和融洽的家庭氛围带来的亲情温暖。其次,因马拉松俱乐部结缘,“江海小分队”共同面对困难的友情在一次次充满欢笑的日常中升温,比如在得知王高升经济困难时,大家想出“定制彩票”的办法,表面上的中奖50万,实则是大家一起凑钱帮他度过难关。

而在感情的描摹上,“秦投懿合”则向观众诠释了成年人爱情的另一种可能,无论是秦文彬挡到刘梓懿面前为她保驾护航,还是刘梓懿听说秦文彬受伤的慌不择路……两人由“欢喜冤家”到“灵魂契合”的逐步靠近,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全剧也选择了一种相对轻快的叙事模式,以实现更好的观看体验。比如在情绪极度浓郁的剧情后,往往会用喜剧处理来进行冲淡,就像刘梓懿从天台救下患者后,秦文彬好心办坏事,想扶刘梓懿下梯子却一起摔出隐疾,不想让人知道而去二院做痔疮手术,反倒得了“翘屁嫩医”的外号,引得如“笑不活了”以及“哈哈哈哈哈哈”等弹幕刷屏。

通过这群医生的悲喜,《仁心俱乐部》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医疗题材剧,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轻喜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医疗题材剧的沉重与压抑,更以兼具“严肃+活泼”的风格打开生活剧类型化表述的新可能,让人忍不住感慨,医生也不过是万千职业的一种,他们有生活、有性格、有理想、有情感,也有自己的现实困境。

“上班是牛马社畜,下班以后欢乐松弛,好像在剧里看到另一个我。”以喜剧元素进行创作调和,有笑有乐,有泪又有爱的《仁心俱乐部》在戏剧化的设定上展开生活描绘,不仅实现了生活轻喜剧的差异化升级,也恰恰为剧集品质提供了有力保证。

透过浮世众生的“仁”间温情,

传递笑对生活的治愈力量

从专注于手术台转向医生生活、办公室等贴近日常的场景,国产医疗题材剧在多年发展中不断进化,在尝试题材和类型融合过程中,以求通过技术创新与叙事突破,成为社会情绪的调节阀与公共讨论的催化剂。

毕竟,医院是观察浮世众生相的窗口。而《仁心俱乐部》选择的是借助医生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工作,以一种客观的、冷静的并具有探讨性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

7岁的筱筱手术成功后,在庆祝生日当天突发脑溢血,导致脑死亡的手术。刚刚看到希望的筱筱父母的生活,再次陷入黑白,但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仍然选择帮女儿传递善良,用器官捐献的方式,让筱筱继续活了下去。看到刘梓懿明知成功率很低也坚持争取手术、筱筱父亲颤抖的手歪歪扭扭写下的“放弃治疗”、筱筱妈妈事后与刘梓懿的真诚交流……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人,都会由此对生命有了更多理解和感悟。

而何英子思想转变的历程也让我们看到努力生活总会发现生活的各种可能。原本放弃治疗的何英子抵抗就医,只想等死。但林小虎却告诉她,“有的人人生剧本好,他出场设置好;有的人人生剧本不好,那怎么办?那自己改嘛,改得精彩不就好了。”在林小虎的鼓励和支持下,何英子尝试走出病痛的阴霾,不仅手术成功,也开始了新生活。

就像总制片人、总编辑徐立说的:“生死之外无大事。”《仁心俱乐部》从一开始,就将这一立意贯彻在剧集的创作初衷上,从医生的职业出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并对种种人间故事的碎片投去温柔的凝视,在单元病例缀连的片段里,映照出芸芸众生,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的同时,传递温暖治愈。

有网友看过剧集后纷纷表示剧集“拍出了日常的医生生活,更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职业不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打破了传统医疗剧的刻板印象”“拓宽了医疗剧的叙事边界”。有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有过命般的友情,有成年人成熟的爱情,更有那些生活中常被我们忽略的平凡又美好的瞬间……《仁心俱乐部》不仅为我们传输了很多正能量,也让行业看到了要如何与观众对话,以及当下优质内容应当具备的内容品质与气质。

《仁心俱乐部》不造神而是造“活人”,不煽情而是以剧情细节引起共情,用一种大众能理解、贴近生活的细腻方式去讲述仁心与人性,也去感受生活的温暖与力量。正如剧集结尾所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埋头生活,总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奔忙,觉得最好的日子总在将来。但什么是最好的日子呢?是健康的身体、是家人的平安,是一次平凡的团聚、是拥有爱的勇气。原来,生活中常被我们忽略的平凡又美好的瞬间,是最应该珍惜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