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太忠:军纪委原第二书记,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被授中将军衔

尤太忠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听着有点耳熟,但具体是谁、干过啥,可能就说不上来了。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从小兵一步步干到上将,军纪委第二书记是他晚年的重要职务。更厉害的是,他家里的背景也硬得很,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还混到了中将军衔。

一、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红军小战士

尤太忠1918年12月生在河南省光山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那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爹死得早,靠着妈拉扯大。从小就没啥好日子过,13岁那年,1931年,他在家乡参加了红军儿童团,后来又加入了光山县游击队,算是正式踏上了革命的路。1932年,这支游击队被编进红四方面军,他也就成了红军里的一员。从个小司号员开始,吹着号角跟着部队跑,谁能想到这小子后来能成大将呢?

1933年,他入了共青团,1934年转成共产主义青年团员,之后又成了正式党员。1935年,长征开始了,尤太忠跟着红四方面军走上了这条苦得要命的路。过雪山草地那会儿,饿得前胸贴后背,好几次差点没熬过去。有一回在草地,饿得晕乎乎的,是31军政委詹才芳硬把他拉出了泥潭。后来他自己说过,这条命是老领导救回来的。从那以后,他对革命、对部队的感情更深了。

二、抗日战场上的硬汉子

尤太忠:军纪委原第二书记,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被授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一打响,尤太忠被编进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当了个连政治指导员。那时候他跟着部队东渡黄河,打过神头岭伏击战,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攻榆社县那场仗,他带着部队冲在最前头,和兄弟部队一块儿把日军一个中队给收拾了,得了个“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1942年,他升到386旅17团团长,在太行山一带带着队伍跟日军玩游击战,仗仗都打得漂亮。

那几年,他从一个连指导员干到团长,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战功。太行山里条件苦得很,冬天冻得手脚发麻,夏天蚊子咬得满身包,可尤太忠从来不喊累。部队里都说他是个硬汉子,打仗不怕死,管人还特别严,谁要是偷懒,他眼睛一瞪,那人就老实了。

三、解放战争里的大将风范

到了解放战争,尤太忠的职务更高了,能力也更显出来了。他先是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当17旅副旅长,后来升到16旅旅长,带着队伍参加了平汉战役、定陶战役、豫北战役。1947年,鲁西南战役里,他指挥得当,部队打得利索,立了大功。之后,他跟着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路打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他当上第二野战军12军34师师长,带着部队参加西南战役,直接打进重庆,还当了重庆警备司令。那时候重庆刚解放,乱得不行,他带着部队一边清匪一边安民,硬是把局面稳住了。这段经历让他在西南军民心里留下了好名声。

四、抗美援朝的铁血指挥官

尤太忠:军纪委原第二书记,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被授中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了,尤太忠没闲着。1950年,他先在重庆干了一阵子,负责卫戍工作。1951年,朝鲜战争打起来,他被调去前线,当了志愿军3兵团12军34师师长。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他都带着部队上了。上甘岭那场仗特别惨烈,美军炮火跟不要钱似的砸过来,尤太忠带着部队硬扛,守住了阵地,最后打赢了,立了大功。

1953年回国,他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这几块勋章可不是白给的,全是他拿命拼出来的。1955年,新中国授衔,他成了开国少将,那年他才37岁,前途一片光明。

授衔之后,尤太忠没停下脚步。他先去军事学院深造,学了几年军事理论,出来后当了12军副军长、军长。1964年,他调到北京军区当副司令员,负责首都防务。1969年,又去了内蒙古军区当司令员,那几年边境不太平,他一边抓边防,一边搞地方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1973年,他当上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后来连着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都入选,1987年还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政治地位蹭蹭往上涨。1982年,他调到成都军区当司令员,1985年又去了广州军区,负责南方战区。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算是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

尤太忠晚年有个重要职务,就是军纪委第二书记。这可是个管军队纪律的大活儿,直接归中央军委管。他上任后,没一点儿含糊,带着人下部队查纪律,抓腐败,谁敢乱来,他绝不手软。那时候军队正搞现代化,纪律松不得,他弄了个纪律规范手册,发到每个部队,要求必须照办。

尤太忠:军纪委原第二书记,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被授中将军衔

有回检查,他发现某部队食堂浪费粮食,直接让负责人整改,还盯着他们改完才走。部队里都说他铁面无私,可也正因为这股劲儿,军队风气好了不少。他的工作不光是管人,还给军队现代化打了个好底子,中央军委对他评价很高。

尤太忠不光自己厉害,家里也硬气。他的亲家公是李德生,开国少将,后来晋上将,官至正国级,当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尤太忠的二女儿尤兢嫁给了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两家成了亲戚。李德生是革命老将,打过无数硬仗,建国后地位更高,跟尤太忠一样1988年授上将,后来还升到正国级。两家联姻,既是亲情,也是战友情的延续。

尤太忠的儿子尤海涛也没掉链子。从小在军营长大,军校毕业后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升到中将。2014年,他当上陆军副司令员,算是把老尤家的军旅传统接了过去。这一家子,从正国级到上将再到中将,真是满门将星。

1988年授衔后,尤太忠干到1992年离休,回了北京。晚年他过得挺低调,家里种点花草,看看书,偶尔跟老战友聚聚,聊聊过去的事儿。他还常去军史座谈会,给年轻人讲抗战、抗美援朝的经历,声音洪亮,精神头十足。

尤太忠:军纪委原第二书记,亲家公官至正国级,儿子被授中将军衔

1998年7月24日,他在广州去世,享年80岁。他走的时候,军内外都挺惋惜的。广州军区给他办了遗体告别仪式,老战友、年轻兵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他的离去,算是结束了一个传奇,也让人们更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尤太忠这辈子,从河南农村走到上将,从红军小兵干到军纪委第二书记,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打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哪场仗不是拿命拼的?新中国成立后,他管过重庆、北京、内蒙古、成都、广州,哪块地没留下他的足迹?他还抓纪律、搞建设,硬是把部队风气带上了正轨。

他的家族也牛气,亲家公李德生官至正国级,儿子尤海涛中将当得好好的。这一家子,把革命精神传下来了不说,还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尤太忠的故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走了,可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后头的人接着干,为国家、为军队出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