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中俄能源合作逆风前行


直新闻:普京在出席远东论坛时再次致谢中国,普京访华期间达成的天然气管道协议也备受关注,您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数据,“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成后,对华年输气总量5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的四分之一,理论上可以完全替代俄罗斯因为“北溪1号”被破坏而失去的市场份额。


换言之,俄罗斯正把过去供向欧洲的天然气,改道源源不断输往东方。“西伯利亚力量2号”标志着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持续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


另一方面,“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仅是某种经济项目,更是中俄在地缘政治博弈上的重要落子。一段时间以来,欧美持续施压中国疏离俄罗斯,要求中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购买,但中国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不会以自身的经济、能源安全来满足西方的制裁诉求。路透社就指出,“西伯利亚力量2号”建设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中国并不关心西方怎么想”。


相反,中俄能源合作逆风前行。能源合作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石,能源贸易占双边贸易的比重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是中国原油、天然气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是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费国。对于俄罗斯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大幅拓展了东方市场,在当前的地缘局势下,可谓是向东转向的经济生命线。


同时,“西伯利亚力量2号”还有另外一层战略意涵。考虑到长达30年的合作期限和上千公里的庞大建设规模,这一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俄罗斯向中国靠拢战略决心的具象化,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有关所谓“美俄联动对抗中国的疑虑”。“西伯利亚力量2号”以实物工程的形式,把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地缘利益牢牢与中国捆绑在一起,这等同于向外界宣告,俄罗斯在大国博弈中已经作出了清晰选择,不会轻易倒向美国。对中国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既是“能源安全”的长期保障,也是对中俄战略互信的最新有力注解。


评论员:中俄能源合作逆风前行


直新闻:那么,“西伯利亚力量2号”对中国能源安全,又意味着什么?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第一,“西伯利亚力量2号”提高了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系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提出,美国只要动动手,就能切断中东地区对中国的海上能源出口,这显然是一种巨大威胁,而有了来自西伯利亚的陆上天然气管道,这一威胁将被大大缓解。


当然,俄媒的言辞不免夸大,但它的底层逻辑完全正确,“西伯利亚力量2号”有助于冲破美国主导的能源封锁企图。过去中国相当一部分天然气依赖海上运输,从波斯湾到霍尔木兹海峡,从印度洋到马六甲海峡,关键航道多处受制约。而在当前中美潜在对抗加剧的地缘局势下,能源安全问题被赋予了更突出的战略意义。而通过陆上管道直接从俄罗斯获取天然气,无疑将大大拓宽中国的能源命脉。


第二,长期稳定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低成本能源优势。根据协议,未来俄罗斯对华管道气价将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但普京已经公开表态,中国会享有低于欧盟的优惠价格。这既反映了西方制裁重压下,俄方急于开拓替代市场的现实需要,也是俄罗斯进一步与欧洲市场“脱钩”的清晰信号。


便宜又稳定的清洁能源,有助于降低中国制造业整体成本,减轻民生负担,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天然气作为比煤炭更清洁的化石能源,也会在中国能源转型中扮演桥梁角色,有助于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可以说,俄罗斯天然气将与中国风电光伏共同发力,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提供“双保险”。




作者丨张思南

排版丨陈翩翩

编辑丨郭永佶

审校丨吴蔚

监制丨朱龙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