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液再出致死案例。

据新京报报道,2024年5月4日,安徽阜阳一位54岁患者因头晕入院,输液刺五加注射液后突发过敏性休克,两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关于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危险,我曾经在一文中特别提醒过,不过很遗憾,不但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甚至导致在某些平台被删文,以及被中医粉污名化为“汉奸”。直到这起最新医疗事故,才再次将中药注射剂这个中国独有的“医疗怪胎”推上舆论风口。

和很多人认为中药注射液安全无副作用的潜意识不同,中药注射液的危险性极高,以刺五加注射液为例,其说明书标注着”主要成分为刺五加干燥根茎提取物”,这种模糊表述暴露了中药注射剂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有效成分不明确、杂质不可控。即便严格遵循“先慢后快”的用药原则,依然无法规避其本质风险。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仅2014至2019年四川省就收到1270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78.1%,用药30分钟内发生反应者超六成。2023年《临床合理用药》期刊分析71例严重案例,4例直接死于过敏性休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破碎的悲剧。

中药注射剂常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玄学概念包装,实则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作用机制。《中国全科医学》2023版脑卒中防治指南明确提示:18种中药治疗方案中17项证据等级为“低”,唯一无证据推荐的中药治疗方案正是刺五加注射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西药拥有数十年循证医学支持。

更荒诞的是,这类药物说明书往往自相矛盾。刺五加注射液既声称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又警告“严禁混合配伍”,其所谓的“扩张冠脉”功能从未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验证。据《医学界》杂志报道,上海冬雷脑科医院薛战尤医生揭露,某些医院甚至将此药用于焦虑症患者“镇静安神”,堪称现代医学奇观。

中药注射剂的大行其道,本质上是一场利益集团对抗科学的胜利。从诞生至今,中药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案例数不胜数,然而遗憾的是,监管部门不但没有增加对其管控力度,反而让这类危险的药物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

医保目录的无底线是增长这种乱象的主要原因,在去年底的全国中成药集采中,被纳入的中成药创纪录地达到95种,其中中药注射液竟多达19款。

据某上市药企财报显示,其主打中药注射剂单品年销售额超30亿元,毛利率达85%。这条从审批、生产到临床的利益链条,每年吞噬着数百亿医保资金。

助纣为虐的另一原因是学术界的集体堕落。《中国药物警戒》等核心期刊仍在刊登“刺五加联合化疗减毒增效”这类荒诞论文,某些专家一边收取药企咨询费,一边在指南中为无效药物留后门。当54岁生命成为统计学上的分母,那些签字同意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教授们,可曾想过,自己正是那一个个冰冷案例背后的帮凶?

每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总有人搬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为其遮掩。实际上,中药注射剂并非什么“祖传秘方”,而是一个诞生于特殊年代的畸形产物——这个上世纪60年代为应对抗生素短缺,在“一根银针治百病”口号下仓促上马的替代方案,连基本灭菌工艺都未达标,更遑论化学成分研究。

如今全球主流医学界早已摒弃静脉注射中草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典》收载的300余种注射剂无一涉及植物提取物。美国FDA严令禁止任何未明确化学成分的注射剂上市,欧盟则要求植物注射液必须标注所有成分及其含量。反观我国,2023年仍有87个中药注射剂批准文号在售。

当德国严谨审核连花清瘟成分,当日本汉方药明确标注“不得注射”,我们却纵容化学成分不明的液体直接输入血管。

这一幕荒唐的现实让我不禁感到疑惑——

当全球医学界早已将中药静脉注射视为高风险治疗手段的今天,为何我国仍在纵容这种未经科学验证的混合物直接注入人体血液?

须知,这种医药怪胎多一天存在,就会有更多患者沦为现代巫医的祭品。在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容忍中药注射剂继续存在,是对基本医学伦理的践踏。要守护国民健康,就必须将中药注射剂彻底逐出医疗体系。

这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坚守“首先不伤害”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只有当最后一支中药注射液被锁进医学史博物馆,才能告慰那些本不该消逝的生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