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终于想通了,开始改变对华打交道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倒是帮了一个大忙。那么,印度为何会开始“转向”?未来的中印关系又会走向何方?

自7月24日起,印度开始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是自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首次放开相关限制。这一变化,不是偶然,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印度在现实压力下的主动选择。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便利中印人员往来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愿意同印方加强沟通,不断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这句话,是对印度这一举动的肯定,也是提醒:中方早已做好准备,就看印方的行动。

印度对华打交道的方式为何变了

可以说,印度这一步对中印关系来说意义不小。过去五年,旅游签证完全停发,中印之间的民间交流几乎停摆。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赴印签证达到20万份,而最近一年,签证数却不足2000份,下降了99%。同时,中印直航停摆也让旅行成本大幅上涨、时间延长。一次旅行,要么多转几程,要么多花不少钱。这样长时间的阻隔,不光断了旅游,也拖住了经贸、教育、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

至于印度如今做出这样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对美关系遇冷后的一种战略对冲,这一点倒还得感谢特朗普“帮了忙”。要知道,美印之间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铁。比如近期美印围绕关税问题展开的多轮谈判,谈来谈去没谈出什么结果。美国一直希望印度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松口,比如农产品、乳制品等领域,但印度坚持不退让。毕竟,如果莫迪政府在这些问题上妥协,等于是给反对派送枪口,对执政地位不利。

印度对华打交道的方式为何变了

更别说特朗普最近频繁在公开场合“揭印度短”。先是说自己促成印巴停火,再说印巴冲突中有五架印度战机被击落。要知道,莫迪政府在国内宣传中,一直强调在印巴冲突中取得胜利,特朗普这番话让印度颜面难保。于是,为了避免在对美关系中陷入孤立,印度不得不找“平衡点”,转头向中国释放善意。


另一方面,就是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近几年,印度高调推动“对华脱钩”,希望吸引那些撤出中国的企业投资印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印度并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外资潮,反而有部分企业因成本、制度等问题选择撤出。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多次呼吁放宽对中企投资限制,这说明脱钩政策的现实成本正在显现,而且,印度制造业仍然严重依赖中国产业链。中国不仅是电子原材料、工业中间产品的主要供应国,还是多个关键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比如最近中国对稀土出口设限,立刻影响到了印度电子制造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来,想脱也脱不动了。

印度对华打交道的方式为何变了

从近期的中印互动来看,尽管仍存在信任赤字,但双方都在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去年10月喀山会晤后,两国高层接连会面,印度外长、防长相继访华,表明对话的大门已重新打开。香客赴藏朝圣也已经恢复,说明中方愿意用实际行动推动民间往来正常化。不少印度网友也在官宣签证恢复后留言表达欢迎,这是好事,说明两国人民之间并无根本矛盾,问题主要来自莫迪政府的博弈和猜忌,而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放下包袱,用实际交流增加理解。

当然,旅游签证的放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远远不够。印方在签证标准上仍设置了不少门槛,比如银行流水门槛、仅限北上广递签等,这些规定并不利于大规模人员往来,而且,中国2024年对印度发放的签证数量达28万份,远远高于印度对中方的配额。如果真想改善关系,印度还有很多事要做。

当前,中印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两国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在金砖、上合等多边框架中都有各自影响力。如果能摒弃竞争思维,合作的空间是广阔的。市场互补、产业链协同、气候治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中印可以共赢的领域。

印度对华打交道的方式为何变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印度还需要迈出更实在的步伐,信任不是靠说的,是靠做的。中国已经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关键在于印方能否“想通”,能否真正放下旧思维,拥抱新时代的合作逻辑。旅游签证的恢复是一道试卷的开头,接下来的答题,印度还需要认真作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