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隋朝,那么隋朝之前,他们是如何选用人才的呢?基本上都是靠推荐,遇到一些为人比较正直,重视人才的官员,可能也会提拔一些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寒门子弟。但是此前历朝历代都非常讲究出身,也就是说你出生不好,是很难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换一句话说你出生好,你就比别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汉武帝登上政治舞台以后,独尊儒术,当时的官员们很多都是以经术起家。到了东汉时期,就慢慢的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最后出现,只要是世族背景出身的,像一些地主都可以凭借自身的背景参与政权。

实际上在西汉中后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大量的土地兼并,土地都掌握在官僚,商人、地主阶级手里,可以说东汉的政权就是在这几个势力支持建立起来的,所以三国时期,很多势力都想拉拢一方世族就是因为利益连带关系。 由于这些人呢,在地方上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又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渐渐形成了名门大族,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制度渐渐没落,最后在隋朝彻底被废除。从此以后,那些有才华的寒门人才,都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即便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所改变,但也沿袭了隋的科举雏形。

科举中经常会提到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很多人并不太清楚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古代考试也分场次等级的,就像如今我们中学有中学的考试评选,高中有高中的评选,在古代主要分四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叫院试,考试通过你就是秀才,但是前提是你必须通过县试和府试(通过这两个考试,你的身份是童生,童生跟年龄没有关系,秀才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一个官职,表明你现在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

那么秀才相当于,今天我们一个什么水平呢?很多人觉得应该是小学到中学的水平,其实这样理解是误区的,古人基本上很多都是在十多岁就考中秀才,按照我们现在的年龄水平,这个年龄应该还在上中学,其实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古人十多岁就结婚了,我们现在20多岁,30多岁都还没结婚都有,而且在古代,考中秀才,都会被记录家族族谱,还需要写个人传记。这是一项荣誉,从社会地位来说,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第二个等级是举人,需要经过乡试,这里的乡试大家可以理解为省范围考试,但前提条件你必须是秀才身份,中学生直接去考大学,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在古代也是一样的。考试的时间,每三年一次,跟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点类似。

那么考中举人以后,按照社会地位来说,相当于现在我们什么级别的官员呢?差不多是副处级干部,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个人就知道这场考试的含金量了,中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我们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又被称为唐解元,相信大家应该理解这一考试的含金量了。至少现在博士教授级别的人,感觉都不如当时的唐伯虎这个级别。还有就是高中了举人以后,你就有做官的资格了。 第三个级别叫进士,每三年京城会组织一次会试,通过这个考试,你就可以成为进士,但前提条件也是一样,不可以跳级考试必须一步一步来。按照如今的社会地位来说,进士相当于正处级干部,会试过后就是皇帝亲自评选的殿试,也是最后一个等级。这场考试是不淘汰人的,只是做出排行,第一名的称之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实际上就是会试的一个补充排名考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