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中美经贸会谈及其达成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两国间急剧升级的贸易摩擦出现了一次重要且出人意料的缓和。

大V:中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

声明的核心内容包括双方同意在未来90天内暂停对进口商品加征24%的关税,同时保留10%的关税,并取消4月份以来加征的其他部分关税。

美国方面的承诺包括:

  • 不迟于2025年5月14日,修改其于2025年4月2日签署的第14257号行政令中对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
  • 具体而言,其中24个百分点的关税将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
  • 同时,美国将保留按该行政令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
  • 完全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加征的额外关税。

中国方面则采取对等措施:

  • 相应修改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25年第4号公告中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 同样,其中24个百分点的关税将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
  • 保留原公告中规定的10%关税。
  • 取消根据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公告加征的额外关税。

日内瓦会谈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双方同意建立一个磋商机制,以便就经贸领域的各自关切保持密切沟通,并开展进一步磋商。该机制的设立被中方视为稳定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第一步”。

大V:中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

关税作为一种经济施压工具,其影响并非单向。

尽管意在通过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并迫使贸易对手让步,但美国经济自身也承受了显著的负面冲击。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意外萎缩0.3%,同时PCE通胀加速至3.6%,直接削弱了家庭购买力,平均每个美国家庭面临超过1200美元的额外税负。制造业亦陷入收缩。

这种“回旋镖效应”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在对中国经济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这种内部经济痛感,无疑成为促使美国寻求某种形式缓和的重要驱动力,其迫切性甚至可能超越了对中国具体回应的考量。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对美出口遭受重创(4月份同比下降21%),且全年GDP增长预期被多家机构下调,但中国经济展现出一定的战略韧性。

通过积极开拓东盟、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中国在4月份实现了整体出口8.1%的同比增长,且第一季度GDP维持了5.4%的较快增长。中国在贸易战爆发前已开始有意识地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并为可能到来的“第二回合”冲突做好了准备。

这种在压力下维持增长并实现市场多元化的能力,向美方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虽不愿陷入贸易战,但有能力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不会轻易屈服于外部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地位,使其能够抵制过度要求,并争取相对平衡的协议条款。

大V:中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

美国在日内瓦寻求协议,标志着其策略从单边激进施压向谈判寻求缓和的策略性转变。

此前,美国奉行的是一种高度对抗性的单边关税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不仅未能迅速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显著负面效应,包括GDP萎缩、通胀上行以及消费者和企业负担加重。

面对中国坚定的对等报复,以及国内经济压力的不断累积,美方高层(如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开始强调“缓和局势”的必要性。

对特朗普总统而言,即便只是达成一项部分缓和的临时协议,也可以将其包装为极限施压策略取得的“巨大进展”,从而在不完全承认先前策略局限性的情况下,实现政策的调整和压力的释放。

中国同意日内瓦协议条款,同时坚守不损害“核心原则”的底线,这反映了一种战略性的务实选择。其首要目标是缓解因贸易战升级带来的直接经济冲击,特别是对美出口的急剧萎缩和整体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

通过达成一项临时性的关税缓和协议,中国可以为国内经济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继续聚焦于提升经济韧性的长期目标,例如推动贸易多元化、刺激国内需求以及加速技术自主创新。

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在避免短期内遭受过大损失的同时,为长期的战略竞争积蓄力量,而无需在根本性问题上做出让步。

协议中明确的90天关税暂停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临时性色彩,为后续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大V:中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其为“90天的暂停”,旨在为谈判争取空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更像是“为谈判而谈判”,或者是双方“争取时间”的策略,初期并未形成“共同的路线图或明确的降级路径”。

新建立的双边磋商机制为持续对话提供了平台,如果在此期间能够取得进展,则有可能延长甚至巩固当前的缓和局面。然而,如果90天内的谈判陷入僵局,或者双方在根本立场上难以调和,那么关税措施很可能在暂停期结束后恢复,甚至不排除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这90天的窗口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暂停,更是一个充满压力和考验的阶段。新成立的磋商机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一系列极端复杂的问题展现出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迹象。

若未能达成此目标,考虑到特朗普政府以往的行事风格以及双方国内可能存在的政治压力,关税措施卷土重来的风险极高,甚至可能以更猛烈的形式出现。

如果任何一方认为对方在谈判中缺乏诚意,那么这种“暂停”很可能只是推迟了冲突的爆发,而非真正化解了危机。

日内瓦协议主要聚焦于关税的削减和暂停,这可能在无形中将双方的竞争焦点推向更为隐蔽且难以解决的非关税壁垒领域。

中国运用行政审批手段限制农产品进口,或利用其在战略性矿产(如镓、稀土)出口方面的优势地位作为谈判筹码,以及美国采取提高中国货船停靠费等反制措施,均表明即使关税问题得到暂时控制,深层次的经济博弈仍将通过其他更不透明的方式继续。

这些非关税壁垒往往更难量化、更深植于国内法律法规体系之中,不仅可能侵蚀关税削减带来的善意,也使得未来的贸易争端解决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大V:中美贸易战打了个寂寞

日内瓦协议及其所反映的极端贸易摩擦和随后的大幅度缓和,对全球其他国家和跨国公司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将加速全球供应链从单纯追求成本效率向更加注重韧性和安全的战略性调整。

此前,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已现端倪。此次事件进一步凸显了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特定贸易路线的风险,尤其是在大国激烈博弈的背景下。

其寓意在于,日内瓦会谈无论其长期成败如何,都已强化了这样一种认知:

由超级大国激烈对抗所驱动的、不受约束的全球化模式已不再可靠。世界经济可能正被推向一个更加碎片化或多极化的新格局,在其中,“去风险化”将成为所有参与者的核心战略要务,全球贸易的架构本身也因此面临重塑。

展望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不太可能回到贸易战前的“常态”,也不太可能走向彻底的“脱钩”。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种“有管理的竞争”状态,其特征是紧张与缓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双方在经历了无节制对抗带来的巨大成本后,可能会寻求建立类似此次磋商机制的“护栏”,以管控关键领域的摩擦点,防止灾难性的全面升级,同时在经济、技术和地缘政治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的竞争。

90天的审议期本身,就是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一种体现。这或许预示着中美关系“新常态”的到来。

这种格局将持续塑造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图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